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回家的感覺

有一個患有罕見疾病的男孩,必須終生住在一個無菌的塑膠罩裡,因為一個小細菌就足以致命,任何想要透過完全封閉的塑膠罩的出入口與他接觸的人,都必須戴上消毒過的手套,而每樣要送給他的東西像書、食物、家用品、禮物,都必須在從出入口進去前消毒乾淨。就這樣,男孩被封起來,被永遠的隔離開來。

但是,即使密封無菌的塑膠罩也救不了他,當小男孩知道他就快死了,他只要求一件事——將手伸出塑膠罩去摸摸他的父親,知道這個觸摸的結果就是死,這男孩依然伸出他的手,摸摸父親的手。


在無菌室裡的小男孩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受苦開始於無菌室,這無菌室代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第一個家。彼此的接觸帶來痛苦、甚至危險——被我們所愛的人傷害的危險,在那個不能觸摸彼此的無菌室裡,生活是貧脊、寂寞、不值得活的;而那個觸摸,即使是痛苦的,卻是生命的本身。

我們的痛苦和悲傷從一開始就存在。家庭有它自己的矛盾,一方面,它扮演保護脆弱的新生命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相同的背景下被劃下我們第一道傷口,作為一個嬰兒,我們依賴我們的父母來保護我們,而無可避免的,第一個傷害我們的人也是我們的父母親。……

詹姆斯用Zerrissenheit這個字本身生動的樣子來表示破碎,但它不僅是指破碎的自我,還可以表示自我與他人、自我與更大的實體、自我與家庭、自我與家的概念之間破裂的關係,在這個字最深的意義裡,現代人感到無處可歸,不是短暫的無處可睡覺的感覺,甚至也不是更廣義的貧苦無家的悲涼,而是一種無處可容身的痛苦;那些裡面破碎的人也與外面切斷了聯繫,發現自己無法自在的與自己、與家人和這個世界相處。

那是一種可怕的感覺,一種可怕的存在,就像佛陀用了dukkha這個字形容的「從自身斷裂和被撕扯」痛苦,這樣的經驗像迷失的靈魂不停地繞圈子,尋找可以「容身」的地方,而只有找到那「容身之處」,斷裂處才能復原;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找到地方可以休息、可以隱藏、可以成為自己……家。

摘自《誰能寫出玫瑰的味道——不完美、癮、靈性的自我觀照》

Ps. 這書的每個故事都太吸引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