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Chade-Meng Tan: 谷歌每天的慈悲

谷歌的快樂好拍檔Chade-Meng Tan講述谷歌如何在每天的工作業務中實踐慈悲,還有由慈悲而帶來的其他項目。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短句

有件事,若加以培養並規律地練習,就會導向深度的靈性之心、平和、正念與正知、洞察力、知識、當下的喜樂人生,乃至於究竟的智慧與覺醒。這件事到底是什麼?亦即以身體為中心的正念。

—— 摘自《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


人若是光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得到自在解脫;只有去做內心深處之自我真正喜愛的事,自在解脫才會到來。所以要探究內心真正的自我,這是需要花點功夫沉潛深入的。

—— 勞倫斯(D.H.Lawrence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 (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觀看pdf全文檔
序言
佛陀教法的核心可以用兩個主軸來總括:四聖諦及八正道。前者涵蓋教義面,它所引發的主要效應是智慧;後者涵蓋廣義的戒律面,它主要的要求是修行。在教法的體系中,這兩個主軸連成不能切割的整體,稱為法與律,即教義和戒律,或簡稱為「法」(Dhamma)。以下事實保證了「法」的內在統合性:四聖諦的最後一諦道諦,就是八正道;而八正道的第一道支——正見,則是對四聖諦的瞭解。因此,這兩大主軸互相貫通,彼此含攝——四聖諦的理則包含了八正道;而八正道包含了四聖諦。

有了這種內在的統合性,若要問法的那一個面向比較有價值,是教義?還是「道」?將毫無意義。但是,如果我們不管它的無意義,仍然要問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將必定是「道」。「道」的首要性在於它把教法帶入生活中。「道」把「法」從一條條的抽象理則,轉化成不斷開展、呈現的真理。它給「苦」這個問題——佛陀教法的開端,開啟了一個出路;同時讓佛教的目標——從苦中解脫,成為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可以企及的東西。單就這點,「道」有了真實的意義。
修學八正道,是實踐而不是學理的知識,但想要正確地應用「道」,需要有準確的瞭解。事實上,「正確地瞭解八正道」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它是第一道支「正見」的一個面向,而「正見」則是其他道支的先驅及引導。因此,雖然剛開始修行八正道時的滿腔熱情,可能會使人認為:學理的瞭解,是個麻煩的干擾而擱在一旁;但深思後將會發現,「正確地瞭解八正道」,是修行最終成果所不可或缺的。
這本書的目的,是藉由探討八支正道及各支的組成成份,協助讀者瞭解八正道所牽涉的意涵,以提供對八正道的正解。我試著簡明扼要地以巴利文經藏——佛陀自己對道支的解釋——作為解釋的標準。為了幫助只能接觸有限的原始資料,即使是透過翻譯的讀者,我盡可能(但不是全部)試著把所選取的引文,限制在三界智長老(Venerable Nyanatiloka)的古典文集《佛陀的話》(The Word of the Buddha)內。某些引文我作了少許修改,以符合我自己較喜歡的翻譯。為了進一步詳述意義,有時會採用論書,特別是在第七、八章解釋「定」和「慧」時,我相當倚重《清淨道論》。這是一部巨大的百科作品,它以詳細、總括的方式,將「道」的修行系統化。限於篇幅,無法徹底地處理每一道支,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我在書末列了一張推薦書單,讀者若想要更詳盡地瞭解每一個道支,可以參考。為了完全投入於「道」的修行,尤其是修學進階的止禪與觀禪,若能親近適當而合格的老師,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菩提比丘
Bhikkhu Bodhi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最後的編織(極有寓意的卡通)

看完影片後,再看底下的文章較懂其寓境~


影片寓意:

在峭立的人生舞台上毫不猶豫地我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我篤定安穩的坐下在一片閃亮的旭日晨光中我用堅定的雙手開始編織五彩繽紛的美麗人生移動的光影答答的編織聲讓我不懈的努力得到豐碩的回報我滿意地撫摸著光彩耀目的戰利品有一霎那我覺得我擁有的已經夠多了

但是當我碰到那把可以為我完美作品畫下美麗句點的剪刀時我本能的踢開堆擠在腳前的編織挪出更多的空間因為我要更多我完全忽略這不願停止的一腳已將我的人生推向危險的深淵

我繼續專心打造所謂的更多猛然我驚覺那掉入深淵的速度遠比我能編織的速度更快我慌亂的手加速再加速當我擔憂地疾步走到懸崖旁被迫掛在崖邊時我仍不服輸在全力以赴的拉鋸戰中。

我以為我能掌握一切當耗盡所有的資源(毛線)時我仍不放棄我不惜用自己僅有的生命(頭髮)與自己努力的果實纏繞一起試圖做最後一搏人性不捨放棄的弱點讓錯誤的決定一步一步把我逼向深不見底的深淵無論如何地努力我再也搆不到那把原本隨手可得的剪刀——那把輕易就能幫我脫困的剪刀掙扎不過自然重力我只能隨著美麗的戰利品重重的跌入深深谷底
求生的自然本能讓我急中生智我用僅剩的力氣和不銳利的牙齒一口一口地咬斷那緊緊纏繞在編織品上的頭髮我奮力的攀爬,終於爬回那峭立的人生舞台茫然地看著手中的編織棒探向那深不見底的絕谷我頓然領悟那緊緊纏繞困住自己的,竟是那親手編織絢爛到令人無法自拔且不願意割捨的勝利品

我毫不猶豫地丟掉手中仍機械般不停滑動的針織棒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自在感覺讓我的心自由翱翔我緩步走向那一直就在身邊的剪刀喀嚓喀嚓的聲音讓我如夢初醒我忽然懂得人生中有太多不必要的纏累需要斷然的剪去然後才能重生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裏我們各自固執且癡迷的編織著自己得意作品它也許是
一個男人的雄心霸業是女人美麗動人的戀情
是父母對兒女的殷殷期許與栽培是夫妻情感
是股票投資是一切我們視為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

在這一場645秒的心靈對話中我們是否已懂得在還來得及的時,拿起那把伸手可及的剪刀,大手一揮剪斷所有的纏累,浴火重生呢

我們是否已明白原來一切的痛苦是來自我們不願意放棄,不忍割捨的盲目情感與貪婪呢?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真理

一個年輕的業務員走向一位農夫,就開始很興奮地談他所攜帶的一本書,「這本書會教你有關耕種的所有知識,」年輕人充滿熱情地說:「它會告訴你何時播種、何時採收;它會告訴你有關天氣的常識,該注意什麼和何時去注意它。這本書會教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知識。」

「年輕人!」農夫說:「那不是問題,這本書裡頭所講的我都知道,做才是我的問題。」

摘自《誰能寫出玫瑰的味道》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回家的感覺

有一個患有罕見疾病的男孩,必須終生住在一個無菌的塑膠罩裡,因為一個小細菌就足以致命,任何想要透過完全封閉的塑膠罩的出入口與他接觸的人,都必須戴上消毒過的手套,而每樣要送給他的東西像書、食物、家用品、禮物,都必須在從出入口進去前消毒乾淨。就這樣,男孩被封起來,被永遠的隔離開來。

但是,即使密封無菌的塑膠罩也救不了他,當小男孩知道他就快死了,他只要求一件事——將手伸出塑膠罩去摸摸他的父親,知道這個觸摸的結果就是死,這男孩依然伸出他的手,摸摸父親的手。


在無菌室裡的小男孩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受苦開始於無菌室,這無菌室代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第一個家。彼此的接觸帶來痛苦、甚至危險——被我們所愛的人傷害的危險,在那個不能觸摸彼此的無菌室裡,生活是貧脊、寂寞、不值得活的;而那個觸摸,即使是痛苦的,卻是生命的本身。

我們的痛苦和悲傷從一開始就存在。家庭有它自己的矛盾,一方面,它扮演保護脆弱的新生命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相同的背景下被劃下我們第一道傷口,作為一個嬰兒,我們依賴我們的父母來保護我們,而無可避免的,第一個傷害我們的人也是我們的父母親。……

詹姆斯用Zerrissenheit這個字本身生動的樣子來表示破碎,但它不僅是指破碎的自我,還可以表示自我與他人、自我與更大的實體、自我與家庭、自我與家的概念之間破裂的關係,在這個字最深的意義裡,現代人感到無處可歸,不是短暫的無處可睡覺的感覺,甚至也不是更廣義的貧苦無家的悲涼,而是一種無處可容身的痛苦;那些裡面破碎的人也與外面切斷了聯繫,發現自己無法自在的與自己、與家人和這個世界相處。

那是一種可怕的感覺,一種可怕的存在,就像佛陀用了dukkha這個字形容的「從自身斷裂和被撕扯」痛苦,這樣的經驗像迷失的靈魂不停地繞圈子,尋找可以「容身」的地方,而只有找到那「容身之處」,斷裂處才能復原;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找到地方可以休息、可以隱藏、可以成為自己……家。

摘自《誰能寫出玫瑰的味道——不完美、癮、靈性的自我觀照》

Ps. 這書的每個故事都太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