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處理問題的兩種選擇


處理問題的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壓抑和否認,嘗試讓生活只充滿光明、美好和完美的感受。我們終究會發現這種方法是無效的,因為我們以一隻手或身體某部份壓抑的東西,會從其他部分冒出來。如果壓抑心中的想法,會得到胃潰瘍;如果壓抑身體的問題,心靈會變得煩燥或僵化、充滿未曾面對的恐懼。

第二種策略,剛好相反,是呈現出所有反應,在各種情境中隨意發洩感受。這也會造成問題,如果我們把每一種升起的感受都發洩出來,比如我們不喜歡的事、觀點、怒氣,會使我們的習慣性反應不斷增長,直到它們變得令人厭倦、痛苦、困惑、矛盾,難以處理,最後令人無法承受。

還有其他可能嗎?

第三種選擇,就是清醒而專注的心所發揮的力量,使我們能面對問題和困難,將之融入禪修,以促進靈性生活。

一位心理學教授來參加禪修,想尋求平靜和瞭解,她的教育背景是心理學理論,也研究過東方哲學,想致力於心智運作的研究,了解意識的活動,但身體卻無法配合。她一輩子都與一種退化性疾病搏鬥,身體常常感到巨大的痛苦和虛弱。她的內心期待禪修能減輕疼痛,好讓她能繼續探索深層的佛教心理學。然而,每當她禪修時,不論是禪坐或經行,全身都疼痛無比。她無法克服疼痛,經過幾次密集禪修,她的挫折感漸增,疼痛也更為嚴重。她想要不同的經驗,而不是與過去相同的慢性疼痛。

常有人問她疼痛之間的關係,她總是說:「喔!我只是一直覺察它。」但仍暗自期望疼痛會消失。有一天,在幾小時充滿挫折與疼痛的禪坐之後,她放下自己的抗拒,以真誠開放的專注,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這個疼痛。她瞭解自己耗費全部生病,想完全掙脫身體。她恨疼痛,也恨她的身體,禪修只是她用來逃離自己的另一個方法。她終於看到這一點,不禁痛哭流涕,她竟然如此不愛自己的身體。這是她靈性修行的轉捩點。她決定,如果她的任務是用疼痛的身體打坐,她就以全部的溫柔和憐憫對待身體。當她尊重自己的身體,願意和疼痛一起打坐時,身體開始變得柔軟,不只如此,整個生命也開始改變。她眼中生起大量的愛與慈悲,也成為一位具有她原本追尋的各種靈性價值的老師。

摘自Jack Kornfield著《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