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
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
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一般人習慣於被苦、樂受時耽溺黏著,甚至得意忘形,不思樂受無常,故貪執不捨,樂受滅時,悵然若失,甚至沮喪消沉;苦受生時,怨懟惱恨,甚至心生狂亂,不思苦受亦無常,故瞋執抗拒,苦上加苦。原以為可以藉由要樂不要苦而避苦趨樂,卻因此而隨苦、樂受浮沉流轉,永無超越、自在之時!

徹見每個覺受的集、滅、味、患、離,正是離繫解脫的關鍵。修行人深知苦、樂受皆無常,隨因緣變異而生滅,故時時正觀一切受的集、滅、味、患、離,不隨感受變異生滅而起貪、瞋、癡,於樂受無染,於苦受無染,於不苦不樂受亦無染,自證永離貪、瞋、癡,其心寂靜、自在、清涼。

所以,我們如果願意對自己的覺受多一份警覺,修習「於苦不傾動,於樂不染著」,則不只能在「情緒管理」上加分,尤其對於一些難治的長期病痛,也會有降低痛苦、增加療癒的可能性。


原始佛法中的「四念處」修法,在西方一些先進的醫療院所,已經發展成所謂的「正念療法」,作為輔助性的療程。對一些在藥物治療上不見進展的患者,產生明顯的助益。所以,平常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絕對有助於身心的平衡與寂靜,也有助於免疫功能的自我修復。

(本文摘自 張碧華主編 《原始佛法生死書》)

Ps. 「於苦不傾動,於樂不染著」於我,並不容易,故以此篇提醒自己,也與大
家分享。願皆證永離貪、瞋、癡,內心寂靜、自在、清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