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2016十二月 台中《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_心法篇


所謂「毘婆舍那」Vipassanā就是,觀照能生起煩惱的一切所緣,並且消彌隨眠領域,建立智慧領域的禪法。我們修「毘婆舍那」時的目標或所緣是名色,或說是五蘊、四念處。Vipassanā意思是:「從各種角度去觀照名色的無常、苦、無我」。要觀照名色的無常、苦、無我,必然先了解甚麼是名色。


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將名色法一一分解,找不到一個可以稱為「我」、「我的」。所以學習阿毗達摩,能夠幫助我們去除我見、培育正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執,阿毗達摩的最終意義,也是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培育觀智、解脫輪迴、徹見四聖諦。

上課時間:2016/12/06~27,每週二,共四周19:30~21:30


上課地點:MBSC台中教育中心   /   台中市南區文心南路88813樓之7
    師:善揚法師
上課內容:《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一章 心之概要
適合對象:對佛法有興趣者
課程費用:隨喜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2016年12 台中 初階禪修2+1


             
                正念的培育與內觀智慧的體驗,今日在全球已蔚為風潮。成千上萬人受益於正念的法藥,醫療疲憊的身心,開啟生命積極的動力及根除煩惱而得到究竟利益。

                本課程透過簡單扼要的講解,馬哈希禪修技巧的反覆操作,藉由一日禪修正念的練習,讓初學者得以學習佛陀內觀禪修解脫的方法,將正念融入生活,體驗生命的喜悅與真諦。

指導法師:善揚法師
上課時間:2016/12/18
                                    每周四pm 7:30~21:30,共二周
                    一日禪 12/10() 9:30 ~ 17:00


上課地點:MBSC台中教育中心,台中市南區文心南路88813樓之7
課程內容:1. 禪修講解             2. 實際體驗與練習             3. 團體互動與回饋
適合對象:1. 對禪修有興趣之初學者。
                    2. 修持過馬哈希禪法,對於禪修方法尚未熟悉想再複習之法友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課程費用:隨喜(歡迎隨喜贊助推廣正念教育與場地費)
注意事項惠請審慎報名,一經報名請勿隨意取消。
                    額滿後,備取者受理報名。   
開課前7天,開始寄發錄取通知。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摘錄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

原作者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這篇文章的末段,菩提比丘討論到正念西方化世俗化的應用,「是否讓純淨的佛法(pure Dhamma)被沖淡稀釋了,而僅為世俗的目的服務,簡化成僅是一種治療?這結果難道不就是使輪迴變得更愉悅,而不是讓人從生死流轉解脫?曾經有人在醫療門診裡證悟嗎?」

他提出了他的看法

六、擴展至新疆域

正念從其發源地──印度東北,發展了一段很長的路。它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的河流流域,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山中寺院,以及喜馬拉雅地區的隱居處。但是,它的最後一段路程是獨一無二的。今日,佛教禪修已脫離了佛教教義和信仰的傳統架構,被移植到追求實效的現世文化之中。

在市區的禪修中心、繁忙的醫院、疼痛門診和治療中心,佛教禪修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佛教禪修的教師和學員,更可能穿著街服或白袍,而非赭色長袍;他們更可能擁有醫學和心理學的學位,而不是佛教哲學、經典的學位。禪修正被教導來幫助人們獲得解脫,但並非從生死輪迴解脫,而是從經濟壓力,心理失調和緊繃關係的束縛中解脫。

在減壓專家和心理治療師尋求新方法幫忙患者處理身體疼痛、悲傷和苦惱時,古老的正念禪修方法提供了新的希望。但是,佛教方面的反應並非都是熱情的。資深的佛教徒已針對佛教禪修的世俗化改造作出不同的評論。有些人讚揚正念應用到許多新的領域──從醫療中心到高級中學,再到高度安全管理監獄──但是,也有人表示懷疑,甚至強烈的指責。

許多真誠的佛教徒猶未作出決定,還掙扎於聖典文本沒有提供明確答案的問題:「是否純淨的佛法(pure Dhamma)被沖淡稀釋了,而僅為世俗的目的服務,簡化成僅是一種治療?這結果難道不就是使輪迴變得更愉悅,而不是讓人從生死流轉解脫?曾經有人在醫療門診裡證悟嗎?」

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們需要在謹慎和欣賞之間找到平衡。研究傳統東方冥想練習的科學家可能受唯物主義的影響,因而對冥想的有效性作出化約式的解釋──完全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解釋。但是,這樣的做法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危險。這巨大的危險在於:冥想的挑戰可能被化約為只是熟練某些技巧而已,忽略信心、願力、奉獻和放下自我等素質──這些全是「歸依」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