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技術者的位置:藝能課程公共化的脈絡思考

(生活藝能課程教學支持團體第三次聚會引言紀錄)

口述:林朝成/社大全促會理事長

記錄整理:陳書吟;標題編輯:詹曜齊
2009/8/26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在社大是個重要的課題,社大的課程分成學術、社團、生活藝能三大類,因生活藝能課程的比重過高,生活藝能的公共化便成為其開課正當性的存在理由。然生活藝能課程在涵養個人生活美感和實作手感上本有其重要的功能,「公共化」是生活藝能內涵的質素,不該是外加的媒合。

我們不希望生活藝能課程因為公共化而犧牲掉本身的特質。為了公共化而公共化,這對藝能課程來說是有點貶意的。生活藝能課程所以被質疑,除了和坊間的才藝補習班難以區隔外,和社會對藝能課程的刻板化印象也有關係。這二年各社大重視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可以說是解放生活藝能課程的扎根工作。
一般來說,公共化是要有個脈絡的,這些脈絡可能是社會、歷史的脈絡、可能是整個學術思潮或是知識權力的脈絡,可能是對立面和差異化所突顯的脈絡,也可能是作為反抗姿態、邊緣位置的脈絡,「公共化」是在脈絡底下來談的。
壹、現代社會壓抑工匠知識
從大歷史來看,以法國大革命為例,它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脈絡,這個脈絡就是工匠的地位與權利”。當時工匠的技術已非常成熟,可是在法國的學術和技術的認證是受到法蘭西科學院所主導,工匠的技藝得向科學院申請認證。主導的科學院成為權利的機關,但又無法正視技術的價值,用學術的常規規範技術的正當性地位。純粹科學知識擴展到整個工匠傳統,使得工匠本身的知識權力和他的技術被壓抑,成為工匠與科學家的鬥爭。法國大革命,在工匠的支持下,將科學家送上斷頭臺。這是科技與社會很重要的議題。這個議題在當時的脈絡下主掌了大革命的風潮。因此,技術/技藝從來都不是中性的,它本身改變了社會生活,也使日常生活發生改變。它在社會的權利關係或不致於向法國大革命極端的發展,但技術/技藝本身就是公共議題是沒辦法否認的。
一般來講,藝能的公共性需要放在一個歷史社會的脈絡來看,教學方法是種藝術也是種技巧和觀念的創新。因此,社大要研發新的教學方法,從藝能課程的實務倡議教學關係的改變、共學的模式、手感的體驗,如果可以,標舉「有效能的成人教學法」做為成人教育介入社會改變的方法,那它的公共性就有了,就是從課程本身發展的公共性。
八八莫拉克水災,許多社大及時啟動救災的工作。救災的工作中自助能力養成、生活能力的打造和資訊、影像的素養非常重要,這也是生活藝能課程的所長,只要稍加轉換,便可自助助人。舉例來說,泡水電器該如何先做正確的簡易處理,水泵卡住不打水,沒水做清潔該怎麼做處理,這些簡易的水電維修是有用的技能。在全球氣候變遷、救災、防災的脈絡下,藝能課程可以有機的組合,探討藝能課程能作為「真正有用的藝能」,那將成為社大的特色學程,其公共性自然會被看見。
八八水災之後,台南社大登山社發起「八八水災協助重建計畫」。登山社八八水災之前在南部好山好水的地方活動,登山、溯溪盡享山林之美,平常的學習、訓練非常紮實。這一年和學術機構合作,進行登山行為活動調查,已邁入學術研究的領域。八八水災登山社協助災區探勘,第一線輸送援助物資的工作。但救災區的重建計畫,如組合屋的搭建、簡易水電維修等工作,便需要木工、水電工、燈具設計等師生的協力,就生活能力的培力,利用水果酵素清潔、消毒,友善對待環境,又有水果的清香,這些整合的工作,藝能課程的重要性便在這脈絡中被喚醒,成為內在發展動力。也因為藝能課程的師生的協力,台南社大才有能力組成重建工作隊,陪伴/協助大社等災區。
從生活能力的養成和社區本位的學習的觀點出發,我們會發現水電、木工等構成一個很重要的公共需求,這個需求如果放在整個社區的營造或者是這個社區的防災、社區本身的基本功能的維護,那麼這些技能就會變得很重要。所以當你有一個脈絡出來的時候,我們發現它的公共性就出來了。其實公共化不是老師個人去作,而是整個學校去作,或者整個社會去作,某些社會民俗、某些行業、某些技能某些傳統工法,要放在整個社會脈絡被看見,我們覺得那就會牽涉到公共性的問題,所以,當我們把生活藝能放到一個社會脈絡,進行「真正有用的知識」的評價和論辯時,它就會是一個公共議題。
貳、人、技能、專業和社會位置的脈絡結合
我在八月十三號到高雄開NGO的救災會議,在高雄火車站搭計程車到開會的地點。載我的司機是一個六十歲左右的女性,我和她閒聊,請問她怎麼會轉行來做這一男性為主的行業:
 「你開計程車開多久?」
「開了十三年」
「那你之前呢?」
「當一名美髮師」
「你美髮師怎麼會轉來做這一行?」
「因為我肺部整個受傷非常嚴重」
「為什麼肺部會受傷?」
「二、三十年前的美髮師,尤其是冷燙的,有很高比例的人肺部都有嚴重的問題,因為在冷燙的時候會吸收到揮發性氣體,像是阿摩尼亞等等,會使肺部受傷。肺部受傷之後有的就硬化、或腫大,所以美髮師肺部很容易有問題。我的症狀是肺部腫大,這是種職業病,只要勞累一點或者是咳嗽都會噴血」
「這麼說來這個職業病很嚴重,為什麼這個社會不願意談這樣的事情?我有個學生他在廣播電台,我找他來訪問你,好嗎?」
「不要,我現在可以安心開車就好。」
這位女士滿典型地反應台灣技藝從業人員的心態,據我事後訪談其他的美容師,近十年來,這種現象已有很大的改善,得肺病的人比例並不高。但這個問題從社會脈絡來看,它是應該被討論的,它本身就會是一個公共性議題。因為不管是熱燙或冷燙,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方式,對人比較健康,對地球比較友善的方式,這會是一個議題。在這個脈絡裡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去觀察各行各業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一個我們要去探訪的課題、技能跟人的關係,專業技能養成的過程,技藝在社會被普遍認定的位置,在這個脈絡底下它可能就是一個公共議題。
當一個職業是人、技能、專業和社會位置結合起來的時候,你可看到很多這裡頭的問題,它可以公共化,因為它跟我們很接近。
參、生活藝能的特色是訴諸美感與人溝通
就生活藝能來講公共化議題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是生活藝能訴諸於感情、美感跟感覺和人們溝通。這和學術很不一樣,學術講求科學方法和抽象理論,他要跟你講論理、邏輯、要跟你講證據,是種理性知識的溝通。但是,生活藝能是要作什麼樣的溝通?我們是在作情感、美感還有最基本的感覺的溝通,以這樣的層面做溝通,它有個重要的倫理基礎就是「關懷」。當我們用感覺、情感來交流時,它關心別人或者關心自己內在的世界,這個世界希望被理解,並在情境中被關照,成就社會的共善,或反叛社會的束縛。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在跟人溝通的時候,就可成為社會的資產,其正當性當然要被承認。所以在公共化的課題可以有多元的方式,不要用邏輯、而是用講故事的敘事來溝通,用情感來溝通,這樣的一個方式能夠在公共領域取得什麼樣的地位,那就是公共化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藝能課程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身體的思維。身體律動的表現是種自發的思維,其種種需求,最可能被文明或既成文化給抹殺了,讓身體舞蹈、用身體思考。這是當代藝術的重要面向。不同的文化社會的身體觀是什麼?用身體思考他的意義是什麼?在許多場域我們用邏輯在想、用邏輯說服人,那麼身體本身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文化中應當佔什麼位置?或者說,當我們希望從身體的解放,或從身體裡面看到每天潛藏、累積在身體裡面的文化要素、制約要素時,身體本來有的律動如何打破界限,給人新的感性與表現的力道,這就可能是一個公共的議題。所謂的公共化,我想就是從脈絡裡去表現的,不同脈絡,他的公共化就有不同的意義,這個脈絡需要大家共同營造,因為大家的共同營造,所影響的脈絡才能凸顯原來的意義是什麼。

說個莊子逍遙遊的寓言故事。從前宋國人有善於製造冬天不皸手的秘方,世世代代就做漂打絲絮的職業。有一個客人聽了這件事,願出百金買他的藥方。於是就集合家人來商量說:「我世世代代作漂打絲絮的職業。只得很少的錢,現在一旦把藥方賣出,就可以得到百金,賣給他吧!」客人得了這藥方,去遊說吳王,剛好越國有兵事,吳王就派他作主將。冬天,和越人水戰(因有預防皮膚凍裂的藥),把越人打敗,得到了封地的獎賞。同一樣都是能夠不皸手的藥方,或因此而得到封賞,或不免終身從事漂絮,那是用法的不同啊!莊子在告訴我們大用小用的不同不在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藝能課程也能如是觀。

肆、材料、工法、技術都是公共化議題
基本上,公共化的脈絡就是我們連結自己的生命、歷史、社會跟正當性的位置的整體脈絡。在這個脈絡底下,清楚脈絡的緣由和動力,公共性就出來了。倒不是說我故意去引進一個行動,要到社區服務這個才叫做公共化。真的把這個脈絡想清楚了,我們就會從課程長出公共化的方法。
這個脈絡也可以是材質的問題。有一部紀錄片在講「棉毒」,便是在談服裝產業的問題。第三世界生產棉布的過程,棉花經過各種化學物品、染料的處理,出來的產品對某些人來說會引起皮膚過敏和其他種種反應。我們不要以為棉布的衣服就很保險、沒有什麼化合物,其實棉花在處理的過程可能是有害的。
當你注意到材料的時候,你就會注意到很多的事情,藝能課程便可轉化成公共性課程,或者說當你注意到某些工法、某些技巧的時候,也可能會引伸到不同的脈絡、新的發現,這對人是很有省思性的。它可以被放到生活的脈絡,變成值得大家共同談論的議題。基本上,只要可以在生活的脈絡形成大家值得談論的議題,那就叫做公共化。社區大學的農業課程「與生產者對話-從產地到餐桌」,使生產者與消費者有一個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期待從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互動,把愛護土地的概念傳達出來,這也是個很好的公共化例子。
八八水災之後,劉炯錫發起「漂流木如何管理與運用」的論壇,許多社大的教師以漂流木做為創作素材,然漂流木對原住民的價值或其海洋生態的角色可能不瞭解,原住民撿拾漂流木被警察逮捕送法辦的辛酸和不合理,也未曾關切,老師的論壇對藝能課程的公共化便有很大的啟發。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藝能課程可以作什麼?台灣新文化的創造,藝能課程可以做什麼?公民文化權,藝能課程可以展現什麼實踐能量?藝術介入社區,藝能課程可以是那種型態的教與學?種種的提問,都可以激發藝能課程公共化的實踐方法。
提供以上的思考,供大家參考討論,今天要謝謝大家在藝能課程公共化的努力和分享。
 (本文引自新莊社區大學網頁http://www.encounter.org.tw/new.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