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生命不變的真理就是不斷改變

生命似乎成了無止盡的掙扎,辛苦努力就只是為了對抗勢不可擋的苦厄。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切不圓滿的現象呢?我們都得了「只要」症候群:只要我有錢,我就會很快樂;只要我能找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只要我能減輕二十磅……,以及數不盡的事物。這些妄想從哪裡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辦?它是從我們自己內心的因緣產生。它是深細而無所不在的習氣,是慢慢纏繞而成的結,需要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開它。我們可以集中精神,先挖出一小段,把它曝露在光亮處。我們可以讓無意識變成有意識,一次一小段,慢慢來。

我們經驗的本質就是變化。變化永不止息,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流逝,永遠不可能跟原來一樣。無盡的變動正是有知宇宙的本質。你的腦子才剛冒出一個念頭,半秒後旋即消失,接著來了另一個,也一樣消失無蹤。一個聲音震動了你的耳膜,之後就恢復寧靜。張開你的雙眼,世界頓時湧現,一闔眼,它又不見了。人們在你的生命中來了又去,朋友離開,親人消逝。你時來運轉,然後再走下坡。有時候你贏,但是和平常一樣,你又輸了。它永不止息:變化、變化再變化,永遠沒有兩個時刻完全相同。


不要以為這種情況是出了什麼差錯,事實上,宇宙的本質就是如此。但是對於這種無盡的流動,人類的文化卻教導我們做出一些奇怪的反應。我們把經驗分類,並且試圖捕捉每一個感受,每一個在無盡流動中的心靈變化,在把它們放入「好」、「壞」與「不好不壞」這三個心靈鴿洞。之後,根據放入的巢洞,我們以一組固定的、習慣性的心靈反應產生認知。如果一個特別的感受被標示為「好」,我們就會嘗試將時間凍結在那裡,緊抓著那個特別的想法、撫弄它、把玩它,嘗試不讓它跑掉。當它留不住時,我們便竭盡全力重複那個會引起這種想法的經驗,讓我們稱這種心靈習慣為「執著」。

【待續】

(摘自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著,賴隆彥譯 《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