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人際關係智慧禪


人際關係給佛法教導提供了頂好的訓練場所。我們可以騙自己說,已經隨著年歲而變得更有智慧,但只有經由我們的人際關係,才有辦法測試出這項直覺的正確性。人際關係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修行是不是真的發生一些效果。我們生命中所出現的人,可以說都是我們的導師;如果我們檢視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看看自己對他們說了什麼,對他們是什麼樣的看法,這些人便成了活生生的成績單,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如我們以為的那麼有耐心、仁慈、誠實,也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中是否已經不在貪婪、憎恨、虛妄。……

要想幫自己度過所有的情緒起伏,對整天所出現的情緒我們都要抱著一種好客、接待的心態。我們要關照每個情緒「訪客」(標記所緣),不論是讓人愉快的好客人,或是讓人不快的「奧客」;不要避開它們,也不可趕走它們。我們接待每一位客人,花點時間與每一位相處,但不要過於投入情緒,也不要把任一位看待太嚴重,也就是該怎麼看待就怎麼看待。我們不要告訴自己:「我受不了這一個」我們其實辦得到的——過去我們便曾招待過這個訪客,因此我們可以再次做到。我們也不要與這個訪客先神遊到未來有可能發生之惡夢般場景中,而應與它一起待在當下。

如果我們忽視這些訪客,或是讓自己從不安的心神狀態中分神,我們將因此無法接觸到自己的感覺、可能獲得的智慧。我們也可能錯過了可以藉著覺知來療癒自己的機會。


我們可能會害怕面對某些自己的心理狀態。或許我們曾讓這些負面情緒失控,或是曾錯認這些情緒,以為代表當時的自己,而將這些痛苦的過往記憶深藏在心理。然而,我們不用針對心中的狀態就去做些什麼。事實上,我們的行動若能基於某種覺察,而非基於否認那些讓人不快的訪客的存在,這樣的行動可能要較為睿智。

接受如恨意、孤獨、困惑、憤怒、罪惡感及憎惡等感覺,是將其轉化為更完滿狀態的唯一方法。這便是通往智慧的道路:接受生命中讓人不舒服的部份,而不抗拒、逃避,或把它趕出覺知之外。同時,我們也藉此提醒自己,完整地經歷自己的情緒,讓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及喜悅也因此得以更深入的了解。

節錄自《寫給媽媽的佛法書——不煩不憂照顧好自己與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