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敏銳五根(信、進、念、定、慧)的九種方式 _ 上



主講者 :  Sayalai
                Daw Carudassini
口譯者 : 曾國興
整理者 : 釋善揚





根要敏銳、強而有力,有九個原因
一、Uppannuppannānaṃ saṅkhārānaṃ khayameva pacaeati.
必須觀照時,皆觀照到所緣目標的名法、色法滅下去的階段為止。如觀照六門,要觀照到名法、色法滅下去為止。在初禪修時,智慧還沒具足,也還沒觀察到名、色法滅下去之前,必須建立這樣的觀念。當觀察到,也要如實了知名法、色法都是滅下去的。所以在禪修前,要瞭解名法、色法是無常法如此自己的禪法也會進步。

二、Pattha ca sakkaccakiriyāya sampādeti.
        在觀照的過程中,也必須以恭敬心來觀照。當我們觀照名、色法的過程中,也必須以恭敬心來觀照,以恭敬心來觀照,即每分每秒都很珍惜來觀照。也要了解四念處的利益。了解後,對於禪法也就越珍惜了。當我們觀照所緣目標,觀照到滅下去的時候,我們的動作、舉止都必須要緩慢。在禪修期間,我們的動作就像病人一樣。坐下來,乃至站起來,整個動作都要伴隨著觀照。

三、Sātaccakiriyā sampādeti.
        在觀照過程中,必須相續不間斷。途中不能有任何原因而中斷,或漏失觀照。所以在觀照的時候,必須要環環相扣,相續不間斷。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主講者 :  Sayalai 
             Daw Carudassini
口譯者 : 曾國興
整理者 : 釋善揚

      在佛教,八正道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沒有修八正道,是無法寂滅煩惱,也無法獲得道智、果智。反過來說,想要獲得道智、果智,即必須修八正道。

       八正道,首先要獲得的是戒,即正業、正語、正命。我們遠離說惡語、說妄語、說無意義的話當下就是成就了戒。正業即遠離了偷盜、殺生、邪淫,遠離了身惡行的部分,遠離了之後,就可以成就正業。以正命而言,凡是與生活有關的,我們當下遠離了惡行,當下成就的就是正命。現在講的戒,是還沒有禪修之前,自己須要具備的。戒是非常基礎的。所以它的另外一種佛教術語,稱為根本道。所以還沒有禪修前,自身要具備清淨的戒律。假如還沒修毗婆舍那前,在我們六門當中出現的所緣目標,它撞擊到我們六門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努力地去觀照。這種努力觀照,就是八正道裡的正精進。

        我們觀照的時候,比如觀察腹部起伏的時候,也必須把觀照心推動到腹部起伏的目標上面。這種把觀照心推向所緣目標的動力,也是正精進。除此以外,在觀照時,把自己的心,不斷投向、瞄準所緣目標,這種投向、瞄準的狀況即正思維。也是尋的心所。所以我們在觀照時,就具備了正精進,就是不斷地把心推向於目標上,而正思維就是瞄準所緣目標。假如具備這兩項,自然也就會升起正念。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與自己停戰的26個練習:當我們全然與當下的感受共處,就能回到心中那一方平靜的所在

你是真正的愛自己嗎?                     
  面對千般壓力、困頓的你,會試著如何多愛自己一些?
  吃點美食犒賞自己?買些渴望已久的東西讓自己開心?出國度假釋放一下壓力?大哭一場?睡他個三天三夜?
  除此之外,還能如何多愛自己一些?
  如果能把這些陸續累積的壓力消弭於無形,讓心輕鬆自在,會不會是種更深層的愛?
  生而為人,畢竟是處在一個活生生的世界裡,隨時必須與外在環境互動,而這日復一日的互動也一點一滴形塑著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進而決定我們的憂悲喜樂。某些外在的期待、規範,和內在的慣性反應模式,往往令人困惑,卻又沒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堅持探索,於是只能人云亦云,做個「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這樣」的人,彷彿只要和大多數人相同,便是一條通往快樂的康莊大道。無形中,卻猶如親手編織出一個看不見的囚籠,把自己關了進去,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
  本書作者巧妙融合她在臨床心理學博士的專業以及深厚的佛學涵養,透過深入淺出的概念及故事,引導受煩惱所困的人,放下比較、卸下種種心理防衛機制,接受自己最真實的狀態。若能以不帶批評的態度如實接納,我們會發現,其實每一個人都能給自己滿滿的包容和愛。這種能力從未消失,只是我們都太習慣向外求索,以至於忘了自己心中時時刻刻都洋溢著那份無所求的愛,其實自己才是那最懂得如何愛自己的人。
  心理歷程複雜而幽微,若沒有相當的功夫,並不容易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因此,作者提供了一套名為「RAIN」的簡單原則,讓一般人在面對自己的慣性反應時能夠有所依循,不再總是被深重的慣性玩弄於股掌之間。
  佛陀因目睹人的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行,志求解脫。證悟後,復以四聖諦「苦寂滅道」為核心,教導為苦所縛的眾生種種離苦得樂的方法。人生苦,並非一種悲觀的態度,而是一種不停留在表面現象、深入觀察所得的結果。而滅除苦果須從滅除苦因下手,更是最符合邏輯的真理。

MBSC台北教育中心正念情緒地圖課程


長期低落的情緒會傷人。它是深夜裡的「黑狗」,掠奪你的快樂,使你思緒忙亂整夜無眠;它也是日正當中現身的惡魔,只有你看得到它的黑暗~威廉斯等,2010)」
      許多研究指出負向情緒可導致慢性疾病,削弱人體免疫系統,更是腫瘤的催化劑。如何調節情緒,不讓負面情緒困擾或停留太久成了健康人生的重要關鍵。本課程藉由正念覺察與心理療法,協助您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打破長期不快樂的循環模式。

◎時間:201311/12~12/17(每周二)19:10~21:30,共六周
◎地點:MBSC MBSC 台北教育中心(捷運新店線台電大樓一號出口附近)
      100台北市辛亥路一段741  (02)2362-7968(聯絡時間PM2~5:00
◎指導者:大惠法師
◎錄取名額:16
◎報名對象:   
 1.對正念有興趣者
 2.想探索自己與紓解情緒者
 3.在團體願意分享回饋者
◎費用第一天報到時繳交保證金1000元,全程參與者退還。
◎課程內容:1 .正念引導 2.情緒與自我探索 3.團體互動與回饋
◎額滿後,備取者受理報名。
◎開課前10天,寄發錄取通知。 
  PS:1.本課程需回家練習正念覺察。
       2.參考書目: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心靈工坊);情緒的十二堂課(聯 
          經);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心理)   
線上報名(請按我)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減損經講記》與智慧茶禪

讀書、喝茶,正念的愜意生活。
《減損經講記》是馬哈希尊者針對《減損經》的開示錄,《減損經代表佛法的本質,放諸四海皆適用。此經的研習有益於每個人,因為久遠以來,無明、貪愛的苦惱,導致人類諸多的痛苦,本經指出對應道德邪惡的最佳解決方式。
真正的毗婆舍那體驗,可能難以理解和形容,馬哈希尊者說減損的實修構成毗婆舍那的基礎,減損經講記的目標正是煩惱障的熄滅。可依此做為根除煩惱障的生活方式,來籌劃人生。
讓我們一起研討此根除煩惱障的方法,並以喝茶的方式來做正念的練習吧!

上課時間2013/11/05~12/26,每週二19:30~21:30
上課地點MBSC台中教育中心
              台中市南區文心南路88813樓之7
帶 領 者:康素華居士
適合對象:對正念禪修有興趣或一般社會大眾皆可。
                     能夠全程參與優先錄取。
課程費用:隨喜助印。上課保證金1000元,第一堂課繳交,全勤退還。
上課教材減損經講記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10/12開放報名,10/29前寄發上課通知)。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MBSC台中教育中心2013/11課程總表



課程名稱
講師 /帶領者
上課日期
備註
1
易經與正念學的探究
劉哲雄居士
每周一
8/26-11/11
Pm7:30-9:30
已開課
2
覺知瑜珈
徐秀瓊居士
每周五
9/27-11/29
Am9:00-11:00
已開課
3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導讀()
(限舊生)
釋善揚法師
每周四
11/07-12/19
Pm7:30-9:30
4
馬哈希一日禪共修
(限舊生)
釋善揚法師
11/02
Am9:00-Pm5:00
(已額滿)
5
釋大惠法師
11/09
Am9:00-Pm5:00
(已額滿)
備註:無法全程參與者,請勿報名。
         額滿後,備取者受理報名。
         名額不足,恕不開課。
         開課前七天,寄發錄取通知。

上課地點:MBSC 台中教育中心
               402台中市南區文心南路88813樓之七
               可搭乘 735333公車,高工文心南路口下車


連絡電話:04-2263.6113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是誰在控制情緒?

在生理學上,神經細胞是一起反射,又彼此聯結的。如果你不斷地重複做某件事,這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如此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在重複接線,重複整合那張神經網路。現在這張網路形成了長期關係,和其他神經細胞合起來,成了你的存在「個性」。我們也同樣知道,當神經細胞不再聯手反應時,他們之間便失去了聯結,也就失去了固定的關係,因為我們每打斷一次那個會讓身體產生化學反應的念頭,每打斷一次這個過程,那麼那些緊密相連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長期聯繫便開始瓦解了。當我們開始切斷這些聯結,只是「觀察」,不再透過刺激、反射這些自動反應。那我們就不再是那種身心、意識、情緒,互相牽制的人了,那種只會對環境起自動反應的人了。

摘自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當心靈遇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