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從「神闕穴」看薰臍的療效

肚臍剛好是任脈「神闕穴」的位子。灸甲乙神,神氣;闕,原意為門樓、牌樓。神闕意指神氣通行的門戶。《釐正按摩要術》:「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穴當臍窩之中,故又稱「臍中」、「命蒂」、「生門」。


    古代醫家對此穴非常重視,彭祖《小續命蒸臍法》、《太乙真人熏臍法》中說:「臍者,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湧泉,……」《醫學原始》說:「人之始生,先天臍與命門,故為十二經脈始生,五臟六腑之形成故也」等記述,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神闕穴與臟腑經絡的密切關係。古代,神闕穴被列為禁刺穴,《針灸甲乙經》云:「臍中,神闕穴也……,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1]故神闕穴一直是採用灸法療疾的腧穴。古人創用了「隔鹽灸」、「隔薑灸」等多種灸法,再加之中藥敷臍和推拿療法,發展而成為三流。此外,《類經圖翼》還記載「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癒疾,亦可延年」,指出本穴還具有強身保健的作用。

  近人指出,神闕穴屬任脈,是諸體穴中結構最特殊,唯一以目可見,伸手可觸的腧穴。任脈屬「陰經之海」,與督脈相通,共理人體諸經百脈,故臍與諸經百脈相通,而「任、督、沖脈一源而三歧」,三脈經氣相通。更由於奇經縱橫於十二經脈之間,具有溢蓄經脈氣血的作用,可見臍(神闕穴)能聯繫全身經脈,通過經氣循行,交通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故神闕穴具有調節全身經脈氣血的作用。譚支紹氏指出:神闕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調理沖任、固經安胎、通調三焦、利水消腫、健脾和胃、降逆止瀉、收斂止汗、固精止帶、通經活絡、行氣止痛、強壯保健、卻病延年等功效,這是對神闕穴主治作用的概括。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虛脫暈厥、休克、婦女月經不調、痛經、水腫、反胃、嘔吐、泄瀉、痢疾、呢逆、自汗盜汗、手足麻木及膽絞痛、蕁麻疹、產後尿瀦留、口腔潰瘍等病症,進一步引申和擴充了其治療範圍。

  隨著對「灸法有補有瀉」、「熱證可灸論」等問題的探討、研究,陳貽勖氏指出,灸神闕穴即有補瀉兩方面的作用,並提出了具體的補瀉手法。如補法,用艾炷隔薑灸為宜,艾炷宜小粒,並以壓灸,使艾火能直達臍腹深層;瀉法,以艾炷隔鹽灸為宜,艾炷燃盡,不必按穴,灸時吹火助燃。灸神闕穴不僅治療虛證、寒證,而且也能治療實證、熱證。

   現代較常用的「適應症」有: 
1.      虛寒體質,即經常易手冰冷、面色蒼白。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而脾主四肢,「脾氣健則四肢暖」。
2.      過敏體質,易打噴嚏、流鼻水者可改善氣血循環「提補腎氣、增免疫力」。
3.      痛經、甚至嘔吐者。可改善氣血循環與增,而達到「改變氣色、美麗膚質」的效
果,暖宮袪寒。
4.      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腸胃不適問題。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
5.      遺尿、頻尿、多尿的人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
6.      失眠、焦慮症、多夢。可改善氣血循環,使陰陽調和。所謂「陽氣入陰,則人能寐」。
7.      大腹便便,「虛胖」、「中廣」體質。可改善氣血循環,增進局部淋巴循環,讓肌肉有緊實的功效,並同時有「縮小腹」的功能。

薰臍禁忌

1. 臍部皮膚有傷口、孕婦、感冒、發燒、細菌感染等體內有發炎者,禁用。
2. 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併發神經病變、中風者,禁用。
3. 久病體虛、老人、小孩,宜慎用。
4. 體質燥熱、皮膚敏感、口乾舌燥者,宜慎用。
5. 或使用後有口乾、目、煩躁等上火症狀,則宜由醫師評估再做使用。

【引用資料】

/. http://yibian.hopto.org/acu/?ano=345
/. http://www.aptcm.com/APTCM/medinfo.nsf/acfeedb08de41c864825697a00295e2c/
6148198a13cb908a48256b65002778af?OpenDocument
/.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_print.php?id=677



1. 但自1961年,周柏如氏對神闕穴試針探討,針刺神闕穴治療浮腫、泄瀉、排尿困難、子宮脫垂等病症,可以說是對神闕穴禁針的突破,開了針刺神闕穴之先河。繼而錢志雲氏等運用針刺神闕穴治療各種疾病,經針刺500人次未見一例醫療事故。楊漢輝氏則認為神闕穴系疤痕組織,臍中多藏污垢,其深層為小腸及腹動脈,由於古人針具粗糙,消毒差,故不宜針刺。在針具和消毒技術先進的今天,實踐證明針刺神闕穴是可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