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天地之間與自己共處

十四世紀的波斯詩人哈費茲(Hafiz,1319-1389)寫道:

「別這麼快
  就交出你的寂寞。
  讓它刺得更深一點兒吧。
  讓它將你發酵醞釀醃漬入味,
  成為人中之人,
  甚或是神聖原料之罐。


  今晚我的心缺了一角,
  那缺憾使我雙眸輕柔寬厚,
  使我的聲音變得
  慈愛十足。

  我自己對上帝的需索,
  已完全地,
  清晰透徹。」

 「安寧療護」最後一堂課請到台灣極早期就從事生死教育的林綺雲教授來主講。這該是所有課程裡最令我印象深刻與喜愛的。林教授除了分享學術理論,更觸動人的是她積極助人的熱情與豐富的諮商經歷。

課程內容精采,但記憶力極差的我已記得不多。以下用列句的方式分享。

    若是意外死亡,盡量不要讓家屬看到死態(因為會揮之不去,造成創傷)。
    協助臨終病人完成四件事:道愛、道歉、道謝、道別(以免有未竟事宜之憾)。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1. 自我照顧:運用開墾心靈的工具。

               自我照顧的意思是獨處,華人不習慣獨處而喜群居,但學會
               獨處是自癒的可能方式。
               老師認為最好的獨處方式是運動。
               (哈!我想加上禪修)
    釐清與失落的關係(失落的狀態絕不是恢復原來的狀態,因為親人亡故,家庭絕對會有所改變。釐清自己失去的是什麼?)
    認識失落的本質
    統整自我人格(失落是失去自我,如失戀者會說「失去他,我就活不下去!」)
    發展自我身份
    尋找意義,接受支持:意義一定要靠自己找。如當志工、學一技之長都是自我照顧的方式。

  1. 人際互動與心靈諮商

    悲傷輔導永遠不要講兩句話:不要哭了!忘了吧!
因為強制壓抑,悲傷是會找出口的,而這通常顯現在疾病上。
a.       承認失落 (面對現實)
b.      與痛苦相遇 (feel the feeling
c.       找到內在的心平衡
d.      探索生命的假設,再確立生命意義
e.       嘗試改變,重建新生活 (通常兩年是關卡,若仍無法度過悲傷,則需要轉介)

  1. 邁向和解

安置他,給他(亡者或悲傷事件)一個位子。
和解之道            乃      寬恕之道。
      (和解=道歉或原諒)      (寬恕=原諒 + 祝福)


    通常脾氣不好的人,是因為有悲傷的議題。動不動就生氣者,多有失落的議題。
    因為愛,所以悲傷;也因為愛,才能療傷。真正可以救人的只有愛。

※ 輔導的終極目標是在天地之間,可以和自己相處。


原為 原為舊部落格  羊羊後山居  2010/4 po文,因系統問題,現重新po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