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That’ll Be the Day那是不可能的



That’ll be the day!是一句驚嘆號,意思是That’ll never happen!「那也不可能!」「那絕對不會發生!」本句是取自一句習慣用語That’ll be the that hell freezes over.「等到地獄結冰那天才會發生」;因為地獄不會結冰,所以那天就不會到來,也就是「不可能會有這一天」的意思。類似中文的「太陽打西邊出來」,都是用來表示「那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永遠都不可能的」。


上述摘自希伯崙出版《美國流行口語寶典》

這句流行口語的原生句子認為地獄不可能結冰,不過就佛教經典記載,是有寒冰地獄存在的。但這讓我想到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不過,卻也因為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呈顯地藏「難行而行」的菩薩行!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br />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榮格自傳》

王浩威:歷史上,唯有極少數的靈魂擁有寧靜的智慧,足以洞悉自己的黑暗;榮格是這少數之ㄧ……


《榮格自傳》:我明白了承認自己的命運是多麼重要。如此,我們才能焠鍊出一個在無法理解之事發生時也不被挫敗的自我;這個自我耐久,承受得住事實,也有能力對付世界和命運,因此經歷失敗也就等於經歷勝利。沒有任何事會受到干擾,不論是內在或外在,因為一個人的自我延續性抵擋了生命和時間的潮流。但是,一個人唯有在不干預命運的安排時才能如此。



「生命就像以根莖來延續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見、深藏於根莖的:露出地面的部份生命,只能延續一個夏季,然後凋謝。然而,我從未失去的是深藏於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它持續地在永恆的流動中生存:我的夢境、各種幻覺猶如火紅的岩漿,於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賦予了形狀。」——榮格

把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把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把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Facebook的共在感

自開始facebook以來,就常在其中瀏覽資訊,但通常我會略過轉載的文章,卻極少錯過朋友寫的近況(即使是一句話或張照片)。資訊固然可增長見聞,但朋友的隻字片語往往能吸引我更多的目光。剛在《榮格自傳》終於找到這樣的答案:「對於生活的各種問題及複雜性,要是從內心裡得不到答案,那麼它們最終只能具有極小的意義,外在事件根本無法替代內心的體驗。」

我想朋友的隻字片語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那會帶來令人「共在」的感受吧!
譬如,這兩天我好像跟著志潔去看了場相聲,也想到法照師外婆的粽子,看到fish可愛的薩豆般。而這些……瑞鄉好像也跟著一起參予地喊「讚」!呵呵~ facebook是網路「同理」與「共在」的發展極至啊~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Catch-22 進退兩難

Catch-22《第二十二條軍規》是在一九六一年Joseph Heller以戰爭為故事背景所寫的小說。書中提到,在軍中有一條規定,軍人必須是「精神異常」才能申請免役,否則一律得服兵役,但有趣的是,如果能主動申請免役,又怎麼可能是「精神異常」呢?所以Catch-22就用來形容這種「進退兩難、兩面討好」的困境。Dilemma也可形容類似的情況,如becaughtin a dilemma「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意思就是becaughtin a catch-22situation)。

Eg. It’s real catch-22 you’re in. (你的處境可真是進退兩難。)

(摘自希伯崙公司出版 《美國流行口語寶典》)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佛陀時代的安寧療護



隨著生命的誕生,老、病、死就跟著誕生。老、病、死並非外於生命之物,而是生命裡本具有的內容。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則在精深的禪觀中徹見:眾生在無明、愛取的推動下,無間斷地造就身口意行,而隨業流轉生死。因而完全清楚生、老、病、死、轉世、受生的生命韻律,及其中的正因、助緣、生起與轉化,即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的十二因緣法,揭露三界眾生流轉的奧秘,原來是隨著自心意識的品質及相應的業緣而轉世受生,不是上帝的創造,也不是來自大梵天王的化生;而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隨著無明、愛、取,造作身口意行而「發現世間」,也隨著無明滅、愛欲斷、身口意行永滅而出離三界、「寂滅世間」。

修習佛法不只能讓我們現世少苦離苦,徹見生死的奧秘,更是進一步自我導航的基礎,以早日終結隨業漂流的無助與不安。



【病中正念】
病中最難忍受的是痛苦,那種侵肌徹骨的痛,最容易讓我們產生身見和執著。所以佛陀教我們用「過客」來看待,觀察感受的生滅:「我們的色身,就像旅舍;感受,就像寄宿色身的旅客,它們來來去去,不會永遠停留。如實覺察這些感受,看著它們生起、持續、轉變、消失,就像對待來往的旅客一樣,保持距離地接受它們,不涉入、也不認同!感受是過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一切就只是現象的本然——生和滅而已。」

【臨終正念】
總結經中內容,可以將臨終正念的類型,分為兩種:
1.
為病患:說種種法(含念佛、念法、念僧),協助維繫正念。
2.
病患個人自修:念佛、念法、念僧,自力維繫正念。
佛陀極讚不放逸,他說:「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要能在病中、臨終皆自在,就要於日常精勤聞、思、修。即是不放逸地「正念、正知」,直到此生最後一個呼吸。


摘錄自張碧華主編《原始佛法生死書》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今年夏天-畢業歌

這些年因為羊羊一直逐水草而居,每到一處,總有「恍若隔世」的感覺。住在台北時,就會覺得自己是個道地的台北人,台中、花蓮對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而那三年待在金山的日子,自己又會誤以為生來就是個山裡的小孩,未曾會面都市。來到花蓮後,又是重新的開始,試著回想五、六年前在花蓮的記憶,卻又顯得如此模糊、遙遠……。

或許是時間刻度不斷地往前,逝去的刻度,我總是來不及回頭停看。早上散步時,眼前的畫面突然冒出從小到大的同學、朋友……,我想:對於過去回憶的「疏離」,除了習於遷移,也來自於對自身歲月增長的防衛機轉吧!

僅以幾米的「今年夏天-畢業歌」祝福朋友們所經歷的一切緣起……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希臘人 = 一竅不通 ?



Greek的意思是「希臘語、希臘人」。希臘文是一種很古老的語言,在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作品《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中,謀殺凱撒之一的羅馬將軍喀司客Casca把通曉希臘羅馬文的元老院譯官西塞羅Cicero用希臘語講的指責,以雙關語評為It was Greek to me.。對一個羅馬人來說,希臘文是相當陌生的語言,自然而然這句話就表示「我完全不了解」的意思。因此現在當我們對某件事不能理解時,就可以說:It’s Greek to me.




摘自《美國流行口語寶典》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起風了



陽台傳來淡淡的花香,阿港伯送的百合依然昂首地綻放著。(真不愧是自然農法栽植,有著堅韌的生命力。)

起風了,該是夏季的暑風,怎涼颼颼地,讓人down了下來……

這風該是治電腦病的良藥吧!把久盯螢幕的刺熱與躁動拂平了……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對事物不同的看法

問:有誰能舉出例子,說明我們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羅伯.侯頓舉出:「HAPPINESSISNOWHERE」。你從這串字中看到什麼訊息?
有兩種不同明顯的解讀:
一、    happiness is nowhere
二、    happiness is now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