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佛陀時代的安寧療護



隨著生命的誕生,老、病、死就跟著誕生。老、病、死並非外於生命之物,而是生命裡本具有的內容。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則在精深的禪觀中徹見:眾生在無明、愛取的推動下,無間斷地造就身口意行,而隨業流轉生死。因而完全清楚生、老、病、死、轉世、受生的生命韻律,及其中的正因、助緣、生起與轉化,即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的十二因緣法,揭露三界眾生流轉的奧秘,原來是隨著自心意識的品質及相應的業緣而轉世受生,不是上帝的創造,也不是來自大梵天王的化生;而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隨著無明、愛、取,造作身口意行而「發現世間」,也隨著無明滅、愛欲斷、身口意行永滅而出離三界、「寂滅世間」。

修習佛法不只能讓我們現世少苦離苦,徹見生死的奧秘,更是進一步自我導航的基礎,以早日終結隨業漂流的無助與不安。



【病中正念】
病中最難忍受的是痛苦,那種侵肌徹骨的痛,最容易讓我們產生身見和執著。所以佛陀教我們用「過客」來看待,觀察感受的生滅:「我們的色身,就像旅舍;感受,就像寄宿色身的旅客,它們來來去去,不會永遠停留。如實覺察這些感受,看著它們生起、持續、轉變、消失,就像對待來往的旅客一樣,保持距離地接受它們,不涉入、也不認同!感受是過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一切就只是現象的本然——生和滅而已。」

【臨終正念】
總結經中內容,可以將臨終正念的類型,分為兩種:
1.
為病患:說種種法(含念佛、念法、念僧),協助維繫正念。
2.
病患個人自修:念佛、念法、念僧,自力維繫正念。
佛陀極讚不放逸,他說:「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要能在病中、臨終皆自在,就要於日常精勤聞、思、修。即是不放逸地「正念、正知」,直到此生最後一個呼吸。


摘錄自張碧華主編《原始佛法生死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