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秋天 ~ 經禪脫殼系列三 (十一月蛻變主題:自我覺察的力量)

禪修使人清楚掌握念頭、感覺的升起,以及背後的動機;使人看見內在煩惱的根源和種子,而隨著這種清明的覺知所帶來的控制和能力,有助於處理煩惱。透過禪修的覺察有助於培養人細膩的觀照、覺察與覺知的能力,以及縝密的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將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幫助。本活動將透過正念禪修的練習,學習如何「觀照」、「覺察」、「覺知」以及「改變思維方法」的能力。

主辦單位: 慈音共修會
活動時間: 2010/11/21(日)am 9:30 ~ pm 5:00

活動地點: 新莊市新莊路47710
報名方式: 1. 親至共修會
                      2. 電話報名(022203-0331
          
報名截止: 2010/11/16
活動費用: 免費參加
注意事項: 請自行看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書或影片
活動帶領: 釋善揚 法師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藥草療效

    一般食物中毒,在來不及用藥時,可喝大量麻油化解毒性。
    中藥「白及」打粉,以麻油調和在睡前敷於裂處,不只手,其他裂縫也能在短期內癒合。
    艾葉炒蛋治風痛。
    黑芝麻智育眼睛疲勞、疼痛。
    綠豆加冰糖速癒心火上升引起的口腔炎。
    燉梨治無痰咳嗽:冰糖、川貝、梨。
    麥芽糖治咳嗽。
    豬母乳草治發癢皮膚病。

家常菜治日久不癒的感冒

500公克的芥菜、半塊豆腐、9公克的老薑切片、四個鹹橄欖,下鍋炒。

養生花草茶



※  潤喉養生茶:
材料:枸杞12、陳皮6、水500cc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杯中,沖入熱開水,悶泡5分鐘

   麥芽養生茶:可舒緩腹脹或消化不良等症狀。
材料:麥芽15、榖芽8、陳皮6、冰糖少許、水1000cc
作法: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5分鐘。

  白果花茶:可以止咳化痰(咳嗽或痰濃稠者要慎用),
                          改善支氣管炎、抗菌
作法:1.將茉莉花放杯中 3
            2.將百果(5)加水(250cc)煮沸,倒入花茶
               的杯中。

※  桂花茶:能醒胃、暖胃止痛、化痰,還可改善視力不明、
                      牙痛、口臭
材料:乾燥桂花5(鮮品15),冰糖或蜂蜜適量。
作法:將桂花及冰糖置入杯中,沖入熱開水,靜置三分鐘。

  迷迭香草茶:有提神、增強記憶力之功效。
材料:迷迭香一小匙、山楂五片、白冬瓜糖20、冰糖15
            檸檬皮絲適量、水300cc
作法:將熱水置於鍋中,加入材料,煮三分鐘後,放入冰糖,最後煮好時,
            加入檸檬皮絲。

安神茶:可促進新陳代謝,還調節生理機能、紓壓、助眠、預防感冒。
材料:薰衣草、紫羅蘭、粉玫瑰各3,檸檬2片、水300cc
作法:沖入熱水,將花靜置3分鐘,再將檸檬汁滴入。

  玫瑰蜜棗茶:可有效清除腸胃宿便。
      材料:加州蜜棗、玫瑰各適量。
作法:沖入熱開水即可。

紫羅蘭茶:能預防傷風感冒、喉嚨痛、支氣管炎。
材料:紫羅蘭3、紫蘇1/2小匙、檸檬汁10cc,蜂蜜、橘皮各適量,水300cc
作法:將紫羅蘭、紫蘇置入壺中,沖熱開水,燜四分鐘。再加入檸檬汁、蜂
            蜜、橘皮。


※ 淡斑茶:
      材料 : 枸杞、當歸、參鬚、紅棗、黃耆各12克,水1500cc
      作法 : 所有材料加水煮沸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抗敏食譜

這種天氣很容易過敏,上圖書館查了些療方,也與網友們分享。

一、皮膚過敏:
    艾葉治奇癢不止的皮膚病:
二兩的艾葉,放入水壺燒開,倒入冷水盆子,加至可接受的溫度,即可擦浴。
(勿用肥皂)適合冬天畏寒性的皮膚搔癢症。

    止癢滑石粉:
甘草、滑石、綠豆粉各30,冰片3。磨成粉。
用法:使用時加少許蜂蜜或蘆薈膠調勻,抹於患處。

    二、濕疹食譜:
 ※ 黃瓜火腿蛋 【功效:益氣補血、涼潤減敏】
    材料:小黃瓜一條,青椒、黃椒、紅椒各四分之一個,蛋五個,素火腿少許。

    清涼苦瓜捲 【功效:清涼解毒、減敏止癢、補血補陰】
材料:素絞肉10、苦瓜半斤、薑、枸杞一兩
調味:鹽、香油、醬油、太白粉、糖。
中藥:防風一錢、玉竹五錢。(中藥以水500cc煮剩至半碗水)
作法:將中藥汁及所有材料調味、攪拌後,塞入苦瓜塊,再放上枸杞,放入
      電鍋蒸。
三、異位性皮膚炎的食譜
涼潤美膚粥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癢】
   材料:糙米及小米各一杯,G絲一碗,香菇絲、高麗菜絲、紅蘿蔔絲,蛋34個。
   調味:鹽、香油。
   中藥:何首烏3錢、禪蛻1錢半、黃精1、紅棗10顆、天冬5錢、甘草1錢。
               (加水2500cc,煮一小時。)
   作法:米加入藥汁,煮成粥之後,再加材料。虛寒體質可加百合5錢。

※ 潤膚瓜仔肉 【功效:益氣補血、涼潤減敏】
   材料:素肉4、薑、花生
   中藥:葛根5錢、淡竹葉1把、枸杞1、當歸1錢半。
        (以500cc水煮成半碗水)
   調味:鹽、香油、醬油、太白粉、糖。
   作法:所有食材混合下去煮熟即可。

四、鼻過敏食譜:
※ 海帶素魯飯 【功效:補氣養血、滋潤鼻開竅,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材料:素肉、海帶結半斤、薑片
   中藥:黃耆1、麥冬1、當歸3錢、山楂3錢、白扁豆1、甘草3錢、
         防風1錢半。
   調味:醬油、五香粉、冰糖。
   作法:將中藥放入藥袋,加入2000cc水,浸泡半小時,加入所有調味料,大
         火煮滾後,再熬一小時(小火),再加入海帶煮半小時。
   註:虛寒體質加茯苓3~5錢;燥熱體質加麥冬2

鮮蔬總燴 【功效:健脾補氣、涼潤減敏】
   材料:素肉1/3碗、花椰菜一顆、紅蘿蔔半條、磨菇六個。
   中藥:葛根3錢、黨參5錢、沙參5錢、防風1錢。(加700c水煮一小時)
  
※ 山藥薏仁湯【功效:補氣養血、清熱涼血】
   材料:山藥半斤、素雞、薑3片、鹽。
   中藥:薏仁1、叄鬚1把、玉竹5錢、何首烏3錢。(加水200cc
   作法:中藥水滾沸後,小火熬煮半小時,再加入材料煮熟。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99/12/18~100/1/22【余德慧教授私塾—花蓮講堂】《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深度導讀會

主講人簡介:
余德慧,台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月刊總編輯、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現任教於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2009年5月,成立「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以人文臨床的觀念,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受苦現場,以探究其人文深度。余教授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

重要著作:《詮釋現象心理學》、《生死學十四講》、《生命史學》、《生死無盡》、《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等。

閱讀這本書的人是幸福的!

被余德慧教授視為至寶的《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曾經伴他度過身心病痛的憂鬱時期,也讓他對臨終的柔適關懷有更深切的詢問: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嗎?人在死亡之前,會不會有個靈性的階段來接應死亡?會不會有一種自然的變化而朝向靈性領域?這本書結合超個體心理學、蘇菲教派、西藏大圓滿教法、東方佛禪思想,以及臨終關懷的實務經驗,將整個臨終照顧過程給出一個說法。他將以六周的時間,引領讀者深入閱讀這本書臨終關懷經典之著。

開課日期:2010/12/18,12/25,2011/1/8,1/8,1/15,1/ 22週六下午 2:00~5:00

活動開始日期:2010-10-10
活動結束日期:2011-01-22
主辦單位: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聯絡人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
費用:不收費用,但需攜帶《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活動地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研討室(2E211)(花蓮市介仁街67號)
活動限制:名額有限,預報從速!
活動備註:本活動需事先報名,單堂可報,限額30,歡迎各界蒞臨。

2011四念處內觀(毗婆舍那)密集禪修

禪修法門:四念處內觀(毗婆舍那)

精進組:100年3月25日4月23日
隨喜組:

      第一梯次 3月25日 ─4月4日
      第二梯次 4月4日 ─ 4月13日
      第三梯次 4月13日─ 4月23日
指導禪師:迦諦喇禪師(緬甸禪修中心)

禪修地點:佛陀教育華藏園區 台北縣深坑鄉阿柔村5鄰大崙尾9號


內容:經行、宴坐、開示、受八關齋戒、過午不食、全程禁語、
與禪師一對一小參

費用:隨喜贊助

報名方式:
一律採通訊報名,逕寄『聞思佛學圖書館』
(南投縣國姓鄉長流村長旗巷7之1號),信封上請註明
『參加禪修』,並附回郵,信封填妥姓名、住址、聯絡電話
報名表可電話索取或網路下載(http://blog.yam.com/wenssu
經審核通過錄取者即可參加。(舊學員可電話報名)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即止。(限額,請儘早報名)
報名地點:聞思佛學圖書館、法心禪苑
地址:南投縣國姓鄉長流村長旗巷7之1號049-2432143
電 話 / 傳 真:049-2432143 聯絡專線:0918-977-368
劃撥帳號:10437736謝淑姿(釋智度)
徵求禪修義工歡迎踴躍發心

正念與正知


    在佛教經典中,「念」(sati)經常和「正知」(sampajañña)並用à 念正知。念是在一種完全接受的心境中,運用於「單純注意」。正知則是當任何一種行動被需要時,才開始進行作用,包括積極省察所觀察的事物。這兩個詞可當作正念或念處的一般區分,表示它運作的兩種特有模式,我們應先認識這兩支區分。


一、念:單純注意

(一).什麼是「單純注意」
    「單純注意」是對於實際發生在我們內外諸法的清楚與一心的覺知,念念相續。它稱為「單純」,因為它只照顧一個念頭的單純事實,無論是透過身體的五根或心,即佛教徒所說的第六根——意根。照顧這六種感官印象時,注意力或念保持只是單純記錄所觀察到的事實,而不對它們做出身、語、意的主觀反應(喜愛、憎惡等)、判斷或反思。若練習「單純注意」,時間不論長短,任何這類評論在心中生起時,都把它們當作是「單純注意」的對象,且不拒不求,在短暫注意之後,便放過它們。

    「單純注意」是由紀錄單純、確切的對象而成。這工作不如表面所見容易,因它並非我們日常所做,必須以平等心進行觀察。通常人們不關心「如實」的平等知識,只在乎「操控」,並從寬或窄、高或低的私利觀點去評斷它們。「單純注意」的任務是去除那些外來的夾雜,保持單純的認知。這將需要不斷練習,過程中愈來愈敏銳的注意力,將由粗到細逐步篩除外來的夾雜,只留下「單純對象」。

(二).「單純注意」的價值之一:認識心
    心是我們賴以生活的基礎,但它卻又是最難以捉摸與神祕的。然而,藉由先耐心地注意心理過程的基本事實——「單純注意」,將能為晦暗神秘的心注入光明,並掌握它難以捉摸的流動。

1.      允許事物為自己說話
    念的系統化練習,從「單純注意」開始,將能提供關於心的控制、開發與究竟解脫等,具有實用目的之所有內心知識。

    單純注意先允許事物為自己說話,不急著插入作最後的宣判。單純注意給它們一個充分發言的機會,由此行者將了解,它們對於自己事實上有許多話想說,但先前大都遭到忽視,因為輕率或遭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雜音所掩蓋。因為「單純注意」看事物不帶偏狹或品評的習慣判斷,以新鮮的眼光看它們,宛如初見一般;因此事物便逐漸顯露出新鮮與有價值的內涵來。

2.  揭露心理變化的本質
    練習單純注意時,最先強烈衝擊觀者內心的可能會是直接面對持續變化的事實。就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三法印」中的第一個:「無常」。「單純注意」觀察到事件無盡的生死相續,將成為強而有力的經驗,並對於禪修的進步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剎那無常的經驗,將衍生出另外兩個法印:直接覺知「苦」與「無我」。

3.  幫助人達到「無我」的真諦
    藉由集中於感官認知上的單純注意,物質與心理過程的差異特徵(名色分別),它們的相互關係與交互作用,以及心的基本「客觀」功能,將益發清晰。經歷「單純注意」的練習之後,在處理心理事件時已產生某種經驗的深度與廣度,對於禪修者而言,它將成為一種立即的確定感:「心不外它的認知功能」。在認知功能的背後或其中,找不到任何個體或實體。人們藉由自己的直接經驗,因而達到「無我」的真諦,暸知ㄧ切存在皆無恆存的實體。

(三).「單純注意」的價值之二:引導心
    在這個世上,人類製造的痛苦大都不是來自刻意的邪惡,而是來自無知、輕忽、草率、魯莽與缺乏自制。片刻的正念或明智觀察,經常就可防止影響深遠的痛苦或罪惡。藉由行動之前的暫停,在單純注意的習慣性態度下,人們將可逮住那個決定性但很短暫的剎那,下一剎那情況就可能完全改變。

1.      讓人隨時有反省的時間
    單純注意能減緩或甚至停止思想到行動的轉移,讓決定的產生有更多的時間,也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反省的時間,不論是必須或適當的身、語、意行。一旦熟悉單純注意態度所帶來的內心安穩,人們將比較不會受到倉促行事或干涉他人事物的誘惑。若能如此,各種複雜與衝突減少了,引導心的努力就會比較輕鬆。

2.  教導人「面對」現在
    單純注意只考慮「現在」。它教導人們許多已經被遺忘的事:以完全的覺知活在當下。它教導我們面對現在,而不試圖遁入過去或未來的思想。單純注意忠實地固守它觀察的崗哨,平靜不染著地看著時間不停地通過——它靜靜等待未來事物出現眼前,看著它轉為現在對象,然後再次沒入過去。過去無用的思想,例如徒然緬懷往日;無益的思念與後悔;以及在語言上或思想上,無意義、喋喋不休地重覆過去的陳年往事,浪費了多少能量!同樣地,許多能量也耗費在未來的思想,例如無謂的希望、荒唐的計畫與空虛的夢想、莫名的恐懼與無用的憂慮。這些再一次都是可避免的憂愁與失望的因,藉由「單純注意」就能消除它們。

    正念重新找回人們失去的自由之珠,把它從時間之龍的口中搶救回來。正念切斷人們與過去的糾結,正念一直阻止人們自我束縛,從恐懼與希望的想像到期盼未來。因此,正念恢復人們只有在當下才找得到的自由。

3.  可整頓內心凌亂的角落
    單純注意揭露每天都通過內心的模糊與片段的認知,以及未完的思緒、混亂的觀念與鬱悶的情緒等。這些虛耗的心理活動,單獨一個個看來是衰弱且無力的。但藉由累積,它們會逐漸削弱心理功能的效率。由於這些思想片段大都沉入了潛意識,而未獲得妥善照顧。一般而言,它們降低意識的範圍與清晰度,以及可塑性:即被引導、轉化與開發的能力。

    藉由單純注意,而能立即如實地明辨惡或有害事務的技巧,人們就邁開滅除它們的第一步。若人們清楚覺知,例如在「觀心」時,「了知:『心貪欲』」,「觀法」時:「了知:『我內心有掉悔』」,如此標記的這個簡單習慣,將造成一種約束自我膨脹的力量。這僅僅「紀錄」的冷靜與簡短的形式,將證明比經常鼓動意志、情感或推理更為有效。

    當然這也將更清楚地集中我們的正面特質、增強自信,這對於內在進步非常重要。這個簡單又非強制性的「單純注意」方法,將證明是引導心最有效的幫手。

(四).單純注意的價值之三:解脫心
    在此鼓勵學員們,除了在禪修期間,回到日常也盡可能對人們、環境與當日發生的各種事,都保持一種「單純注意」的態度。

1. 教導我們「放下」的藝術
    一旦如此做,將很快地感受到,相較於對涉入身、口、意的微細刺激讓步,這幾天過得更和諧許多。就有如有一層無形的盔甲保護,以對抗外界,人們將平靜、滿足地度過這些日子。透過單純注意,我們短暫與局部地獲得介於事物、人們與自己之間的內在距離,讓我們了解藉由自己的經驗,最後中能圓滿離欲與安樂。它賜予我們信心,這種短暫的出走,最後可能導致有天完全出離世間的痛苦。它為究竟解脫:「現法涅槃」,帶來一種預示或至少一種觀念,以間接的方式來說,即:「在世間,而非屬於世間」。

2. 鍛鍊「觀」,使人解脫渴愛
    為了達到最終的心解脫,單純注意能鍛鍊達到這目的的主要工具——對真理的最高抉擇,也就是佛法所謂的「觀」。

    「觀」是指對無常、苦與無我三法印直接的、深入的證悟,那不只是對這些真諦理智上的欣賞或概念知識,而是一種對它們毫無疑惑且堅定的個人經驗,透過反覆在禪修印證那些真諦底下的事實而獲得,並達到熟練。「觀」屬於生命轉化的能力,其內在本質,使人逐漸離欲與解脫渴愛,終而達到心的究竟解脫,遠離一切世間之因。

    在生活事實中直接印證,逐步使「觀」成熟,一般而言是藉由修習「單純注意」與念處所致。觀的本質將解脫貪、嗔、癡,並動見內外世間一切事物為清淨法——視其為「無我」的過程。

    對初學解脫道者而言,圓滿出離與「觀」的崇高目標可能還很遙遠,但由於在修習「單純注意」期間的同類經驗,他將不會對這目標感到完全陌生。對於已進入「正念之道」者而言,目標將如遠方高山的輪廓般呈現,行者將對這些輪廓感覺愈來愈親切。

二、正知:清楚了知

    單純注意應該在我們的心理生活中,佔據比它平常所佔更大的空間。一天中的每段時間都需要一些身、語、意的活動,和我們生活中較大的活動部份有關的,是正念的第二個面向——「正知」。修習念處的目標之一是,正知應逐漸成為身、口、意行的規範力量。它的任務是讓它們有意義與有效,符合事實,以及符合我們的理想與最高層次的了解。「正知」意指在單純正念的「清晰」上增加對於目的與事實、內在與外在的完全「了知」。換言之:「正知」是建立在「念」之上的「智」或「慧」。

    佛經注釋書中,區分四種正知:1.有義正知 2.隨應正知 3.(禪修)行境正知 4.實相正知(無癡正知)

1.  有義正知
    第一種正知,叮囑人們在行動之前,應考慮預想的行動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目的、目標與理想;即這個行動是否真的有意義。若行者並非以習慣適時暫停以提出問題,就必須透過「單純注意」的訓練加以學習。

    為了達到「平靜洞察」心的非理性區域,並說服它們參與悟得「有義正知」,必須於「單純注意」的平台基礎上,再次「從頭開始」工作。藉由簡單、非強制與和諧的修行方法逐漸將那個會製造緊張,在心中阻礙有意義行動的力量,引入目標與理想的主流中。

    以此方式,「有義正知」形成一個人們性格中強力的內在中心,強大到能逐漸協調一切活動。當心再次處於被動讓步或對內外壓力自動反應的情況下,有義正知藉由給予善巧與堅定的「初心」,而強化「心的領導」。它也在人類的活動中,照顧明智的「選擇」與「限制」,那是許多疑惑的印象、興趣與需求等所需要的,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強烈的目的性不會被它們輕易地轉移。

    那「初心」的正確目標,以及「選擇」的真正適當管理原則,是「法增長」——更加了解佛陀解脫教法——與在修行上的進步。根據古代教授師們的說法,這是第一種正知所指的真正目的。若一旦充分了解苦諦,實際上最迫切需要的將是在導致苦滅之道上的進步,那是人類生活唯一真實與值得的目的。

2.  隨應正知
    在特定情況下,對活動的「隨應正知」,給我們適當的事實考量——選擇最有意義與最值得做的行動方向。這第二種正知教導實際可行的藝術,適應時間、場合與個人性格的情況,它約束人們希求、慾望、目標或理想的盲目衝動與任性。它可避免不必要的失敗,那樣的失望或挫折中,人們經常責怪目的或理想本身,而不去檢討自己錯誤的步驟。「隨應正知」教導「方便善巧」——佛陀擁有最高層次的那個特質,一種佛陀賴以妥善施行教化的特質。

3.  禪修行境正知
    古代注釋者解釋「禪修行境正知」,是在日常工作期間「不放棄禪修主題(業處)」。這必須以兩種方式來加以了解。

1)若修習一個特殊(單一)的禪修主題,他應嘗試把它融入日常事務直接所需的工作或思想中;或反過來說,手上的工作應在禪修架構中佔有一席之地,當作它的主題實例。例如,「吃」的動作能輕易融入於觀身無常、觀四大、觀因緣等。因此禪修與日常生活這兩個領域可以融合,兩者相得益彰。假如在許多情況下,現在的工作與特殊禪修之間無法建立連結,以致並無真實價值,則應謹慎地「如放下手中所持物品般」,放下禪修主題,一旦有問題的工作獲得妥善照顧,行者應不忘將它再次提起。這個過程也將列入「不放棄禪修主題」。
  
2)若其禪修是如《念處經》所說的全面性的「念」,將永遠無需拋開禪修主題,實際上,它將涵蓋一切事物。應吸納身、語、意的一切活動,按部就班地修習正念,因此禪修主題始終都不會被放棄。無論他發展得多遠,都得依賴當下可用的現在心,以及精進修行的習慣養成與成長力量。

    藉由「有義正知」,心將獲得一定程度的堅定與可塑力,那是將日常生活吸納入「修行領域」所需。另一方面,「隨應正知」將發展出心理柔軟與適應性的互補特質。若以此方式,心達到接近禪定的程度,則進入修行領域與「行境正知」
的逐步延伸將會比較容易。

4.實相正知
    「實相正知」(直譯為「無癡正知」),透過無礙了知事實的清明之光,破除人心中最深沉與最頑強的愚癡——我見,即認為有自我、靈魂或恆存實體的見解。

1)對抗「我」與「無所有」的思想習慣
    「實相正知」是前三種正知功能之內或之後的知識澄清與呈現——其中沒有個人、自我或任何恆存實體。禪修者在此將遭遇最強的內在對抗,因為依於「我」與「我所有」,以及本能與強力「生存意志」表現為自我肯定的世間身心舊習,將負隅頑抗人類思想的這個最大成就——佛陀的「無我」教法。

     幫助解決這困難是第四種「無痴」正知的特別任務。只有藉由一再訓練自己,觀察當下生起之思想或感受是「無我」的過程,這自我中心的思想習慣與自我本能的固著力量,才可能瓦解、減少,終而滅除。藉由反省或修習「單純注意」的結果,洞察「無我」的事實本身,將為我們打開解脫苦惱之門。

2)與「業」保持有益的內在距離
     第四種正知還有另一種功能,即大力促成滅苦之道上的穩定進步。在著手修習前三種正知時,行者會遺忘相對安全與出離的「單純注意」,行者將會經驗到自己很容易捲入新的興趣、計畫、職責、目標與糾紛等之中,即使是鄭在努力修習前三種正知時。除非他非常警覺,否則將一直暴露在失去先前修行成果或看不見它的危險之中。

    此時,實相或無痴正知——對「無我」的清楚覺知,能幫得上忙。「於內,無行動的自我;於外,無受此行動影響的自我!」(無作者,亦無受者之意)若保持這樣的態度,則會對「自己的」業將生出一種有益的內在距離,且從這些業衍生的一切成功或失敗、讚譽或毀謗,生起增上的出離。

3)任何行為都應套用在解脫的工作上
    透過實相正知,無我的真正革命思想也將充滿於生命的積極部份,它是佛陀的核心教導,與實際解脫痛苦的關鍵。因此,其影響不應侷限在人們認定為世間本分的反省或禪修的幾個小時。我們承受不起允許多數思想、感情或行為恣意游移,而使大部分的生命棄置不用或不管,如此經常帶給我們最大的傷害。

    「任何行為,甚至最平凡的行為本身,都應套用在解脫的工作上」。以解脫智抉擇生活這件事是由實相正知負責,和「無我」的立即體驗特別有關。

三、總結兩種修行

    修行的兩種模式:念(單純注意)與正知,彼此相輔相成。在單純注意訓練中達到的高度警覺與自我控制,將使它更容易以正知引導他的言行,而不會受到情況矇蔽,遭愛欲帶著走或被假象誤導。另一方面,正知藉由控制與平息世間的造作行為與不安思想,為單純注意製造更多空間,創造更適合的氣氛。

    「單純注意」仔細呈現哪些事,並不帶感情地篩檢事實,由此為清楚了知行為安全地奠定決定的基礎,並清楚了知思想安全地奠定結論的基礎。單純注意消除錯誤的概念與謬誤的價值,它們過去一直被盲目的附加在單純的事實上。「正知」藉由嚴厲檢視概念,以及「法」所提供的真實價值取代這些事。

    單純注意提升與精煉人心的感受性;正知引導與加強積極塑造與創造的能量。單純注意導致直觀的成長、保存與精鍊,它是啟發、革新世間行為與理性思想不可或缺的來源。另一方面,正知作為積極與活化的力量,則為了使心成為完美工具,以完成和諧發展與究竟解脫的艱困任務而工作。

    因此,綜合念處的兩個面向,在人心中創造「接收」與「行動」兼具的完美和諧,這是佛陀的中道成現在這個正念方法中的方式之一。

(本文摘向智長老所著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我們為何會快樂?DanGilbert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DanGilbert)說:我們對於什麼原因引起我們的快樂這件事,通常有很大的誤解,他研究心理學,並且是一位研究快樂的專家。吉爾伯特十九歲時輟學寫科幻小說,當他社區大學的課程「創意寫作」額滿後,他只好轉上「心理學」課,沒想到引發了他的熱情,繼而一直唸到社會心理學博士。丹吉爾伯特目前在哈佛教書,並為紐約報及時代雜誌撰文。同時也繼續他的快樂心理學實驗室。
影片來源:TED.COM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自、他兩護修念處

經典記載佛陀曾這麼說過:(《相應部》第五卷,168頁)

「諸比丘,從前有一位雜技演員爬上竹竿,對其徒喊道:『孩子!現在汝爬上竹竿,站到我肩上。』其徒如是作時,師又說:『孩子!現在汝保護我,我將保護汝,如是彼此相看,我等表演戲法,賺錢,從竹竿上安全下來。』


可是其徒說:『不,老師,不如是作。師自護,我自護,如是自護自管,我等表演戲法,賺錢,從竹竿上安全下來。那是其法。』」

佛陀接著說:

「諸比丘,正如其徒對其師所說:『我自護』,故汝等應修念處(即為自護修念處),『我將護他人』,應修如是念處(為護他人修念處)。通過自護,亦護他人;通過護他人,亦護自己。諸比丘!如何自護亦護他人?由一再修持,經常以期為業。

諸比丘,如何護他亦護自己?由忍耐、無害、慈與悲……諸比丘,汝等應修念處,念言:『我決心自護』,『我決心護他』」。

佛陀勉勵我們為自、他兩護修念處。通過喚醒憶念,一再修持,經常以實踐作自己的業務,就能保護自己和他人。

保護自己不是自我主義,不是自私的個人安全,而是自我約束,自我訓練,二者都是道德和精神修養。假若我們軟弱和困難,我們既不能幫助自己,也不能幫助他人。利他,作為行動準則,是以我們的道德和精神發展為基礎的。

一個人必須修持,必須自護,才能為他人服務。經中所說是明顯的,就是菩薩在證得無上菩提之前,先訓練自己,修波羅蜜,悲、智雙運——這是佛陀教義中兩種主要的美德,在正確的道路上指導別人,成為人類的真正幫助者。在向別人伸出幫助之手的同時,作為菩薩,他沒有忘記幫助自己。我們應常為別人服務,與此同時,不要忘記自己,在正念中訓練我們自己。這是自、他兩利的正確方法。

(本文摘自 《佛陀的古道》)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我們能通過吃來餓死癌症嗎

威廉 李向我們展示了一个治療癌症的新途逕:利用我們對血管新生的知識來對付给腫瘤供血的血管。至為關鍵的第一步,也是最有成效的一步:吃抗癌的食物,讓它們來戰勝癌症。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越旅行越裡面——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筆記

那些為了探索自我而來的,時常在過程裡不經意地展現驚人的創造力,而那些專門來找創作靈感的,卻不斷地被自我這個主題撞得鼻青臉腫。

剛開始教書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符合社會和社會的期望。剛拿到學位時,她也知道,自己「可以」、「應該」、必須」作研究,可是不知道要研究什麼,只好從「市場」與「供需」找題目。可是,她動手作研究時無精打采。她開始想:「討厭」這兩個字後一定有些什麼。自己總會回來找你,總有一天。有一天,她開始領悟到,她並不喜歡作研究。形容得極好:我躲在學生、研究室、研討會和論文期刊背後,就像一隻偽裝成梗犬的狐狸,學不來看家本領,又沒辦法把尾巴藏好。

而「一旦開始提問,對學術的質疑就如排山倒海般湧現」,這些題問不只是針對學問的質疑,也是與自己猛然相遇怵目動心的感覺。正如文玲所說:過去「躲在書本後面看世界,現在我卻在每本書裡找自己」。如果只是作學問,換個角度、方法,不難,可是一旦學問的問題成了人生的問題,成了尋找自己的問題,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è 當人尋找到自己的天命時,創意與熱情就會不斷湧現!

「創意就是勇於嘗試不同,而其動力則來自於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因意識與潛意識不斷衝撞而湧現的能量。」

創意和少年時期的幻想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收編了知識,而不是無厘頭的反叛。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導出」,「要讓學生依據個別的本性釋出不同的能量、展現不同的質地、走向不同的人生」。

坎伯說:「你就是你一直尋尋覓覓想知道的奧秘。」這個尋覓的過程還有個關鍵,他說:「不管你去哪裡,都要先找出中心的所在。你必須先找到ㄧ個靜止的中心點,那你的動作,才可能流暢地圍繞著這中心點轉動。」

要往哪裡去才能找到這個不偏不倚、落在中心的「自己」?坎伯說人應當追隨生命的歌,為了內心直覺的喜悅而活,過著被神話精神所激發的生活。無獨有偶,榮格也曾說:「找出我生活的神話,是我一生職志中的職志。」

人生的功課不是成為「完美」的人,而是「完整」的人。

法蘭可的自傳:「不要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要去傾聽當下生命召喚自己去做什麼?」

羅洛.梅生前最後一本著作《哭喊神話》寫道:
太陽升起時,每一滴晨露上都有上千萬片的草葉,每片草葉上也都有露珠附著其上,在那個瞬間,萬物都有自己的永恆神話。人類之所以能夠全心去愛,正因為我們是必朽的。


摘自 《越旅行越裡面——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