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正念禪修的傳承者:
馬哈希內觀傳統及其在台灣的發展*
A Successor to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Mahāsī vipassanā trad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aiwan
溫宗堃
摘要
本文介紹二十世紀緬甸最重要的正念禪修傳統:馬哈希念處內觀禪統。探討馬哈希內觀禪法在緬甸佛教興起的背景、馬哈希西亞多的禪法著作、其內觀禪法教學的特色、對歐美流行的正念運動之影響,和其傳入台灣的意義與展望。
§1前言
近三十年來,在美國歐洲有愈來愈多的醫學、心理治療、腦神經科學、教育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佛教的「正念禪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生起研究與應用的濃厚興趣。這股研究與應用「正念禪修」的潮流,實乃受到傳入西方的內觀禪修傳統的影響所致。影響此潮流的重要禪修傳統之一,即是本文要探討的,由緬甸馬哈希西亞多(Mahāsī Sayādaw, 1904-1982)所教授的「念處內觀禪法」(Satipaṭṭhāna Vipassanā Meditation)。
相較於歐美,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傳入我國台灣的時間相當晚,至今僅十餘年。在台灣的傳布與發展,亦處在起步的階段。本文將從(1)此傳統興起的歷史脈絡、(2)馬哈希西亞多的禪修著作、(3)其內觀方法的特色、(4)對歐美正念禪修運動的影響,以及(5)在台灣的發展等角度切入,探討此念處內觀禪法傳統的傳入對於台灣漢地佛教所具有的意義與重要性。
§2緬甸內觀傳統的興起與馬哈希西亞多
緬甸佛教,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許多以教導禪修而聞名的禪修老師,並興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使得向來僅流行於出家僧眾中的「內觀禪修」(vipassanā meditation),尤其是「純觀」(pure insight)的內觀禪法,逐漸普及於一般的在家信眾。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的盛行,實為這股潮流發展的顛峰。
這股運動早期最著名的前鋒,是緬甸北部的雷迪西亞多(Ledi Sayādaw, 1846-1923)和緬甸南部的明坤傑打汪西亞多(Mingun Jetavan Sayādaw, 1869-1954)。此中,明坤傑打汪西亞多即是馬哈希西亞多之禪修老師。明坤傑打汪西亞多是緬甸近代最早設立禪修中心供僧俗禪修的第一人。他的傳承追溯至被尊為阿羅漢的替隆西亞多(Thilon Sayādaw, 1786-1860)。他不僅以教導四念處禪法聞名,也是當時為人熟知的巴利學者,以巴利文撰有《彌蘭陀王問經注》一書,並在書中提倡恢復上座部比丘尼傳承。[1]
馬哈希西亞多自幼出家,在通過各級巴利佛典會考,並從事教學一段時間後,在二十八歲(1932年)時跟隨明坤傑打汪西亞多密集禪修四個月。之後,馬哈希西亞多一方面從事佛典的教學,一方面自我練習禪修,一直到三十四歲(1938年)時首次在其家鄉教導念處內觀禪修。在二次大戰期間,馬哈希尊者四十歲(1944年)時,以七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其著名的《內觀禪修方法》(Vipassanānaya- ppakaraṇa)之鉅作,詳細闡明內觀禪修的教理依據與實踐方法。
1947年,緬甸總理烏努(U Nu, 1907-1995)與烏屯爵士(Sir U Thwin)在仰光創立「佛教攝益協會」與「教法禪修中心」(Sāsana Yeiktha)。在觀察當時聞名的幾位禪師之後,烏努與烏屯於1949年敦請馬哈希西亞多(四十五歲)住持教法禪修中心。作為緬甸獨立後的首位民主總理,烏努執政時期以政府之力推廣內觀禪修活動,除了鼓勵政府官員參與禪修,同時也在監獄推廣禪修,並促成「緬甸第六次結集」(1954-1956)的舉行。當時,馬哈希尊者為緬甸僧團代表之一,到訪柬埔寨、泰國等其他上座部國家,邀請當地僧團參與此次結集,並於結集大會擔任如同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提問者」(Pucchaka)的角色。
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傳布到其他東南亞佛教國家,便是在第六次聖典結集前後的時期。1952年,泰國政府邀請緬甸政府委派業處阿闍黎到泰國教導念處禪修。馬哈希尊者派遣兩位弟子,阿沙巴法師(U Āsabha)與英達旺沙法師(U Indavaṃsa),前往泰國,建立了泰國的馬哈希禪修中心。斯里蘭卡「佛教出版會」(BPS)的創立者,也是著名的佛教學者,德國籍向智長老(Ñāṇaponika Thera, 1901-1994)在緬甸第六次結集前,於馬哈希尊者的指導下密集禪修;並於1954年3月在錫蘭出版《佛教禪修心要》[2](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探討初期佛教四念處禪修。書中專章介紹了馬哈希所傳的念處內觀方法。1955年7月,馬哈希西亞多應斯里蘭卡總理之請求,派遣以蘇迦塔(U Sujāta)為首的三位弟子前往錫蘭教導念處內觀修行。第六次聖典結集後,馬哈希西亞多也曾到錫蘭、日本、印尼、美國、歐洲等地弘揚念處內觀禪法。[3]時至今日,馬哈希內觀禪法仍是緬甸最普及的內觀修行傳統之一,[4]其弟子也在世界各地設立許多教導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的道場、禪修中心。
§3馬哈希西亞多的禪修著作
馬哈希西亞多一生的著作,包含講經記錄,共有七十餘冊。其重要的代表作,除上述的《內觀禪修方法》、尚有《禪修老師的記錄》、《清淨道論》緬文翻譯、《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之緬巴對照翻譯、以巴利語撰寫的《清淨道論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和《清淨智論》(Visuddhiñāṇakathā)。從這些著作可以看出,馬哈希西亞多十分重視禪修的理論研究,而其傳統的主要特色之一便在於「教行兼備」:禪修實踐不廢教理研究;教理研究亦不離禪修實踐。以下略述這幾本內觀禪法書籍的特色。
馬哈希西亞多闡述內觀禪修的最重要著作是《內觀禪修方法》。此書共兩冊,第一冊探討內觀的教理依據,第二冊詳述內觀的實修方法。書中有許多對比實修經驗與巴利注釋、疏鈔引文的論述。此書第五章,以日常用語詳說內觀修行方法,其細膩的指導和種種細節,能使人清楚瞭解並正確修習內觀。為利益在馬哈希中心學習的外國禪修者,此書第五章於1954年譯成英文。此英譯後來亦由錫蘭「佛教出版社」(BPS)出版:書名為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5]1999年時,「佛教攝益協會」出版了《內觀禪修方法》的巴利語譯本。譯者是當時擔任仰光上座部國際佛教大學(ITBMU)副校長的巴莫西亞多(Bamaw Sayadaw)。[6]
在《禪修老師的記錄》(Meditation Teachers Diary(or) Records)中,馬哈希西亞多記錄其早期所指導的禪修者(後來多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的禪修指導者)的實際內觀經驗。此書經編輯後僅印行一百本,且僅提供給馬哈希禪修中心的禪修老師,作為指導學員小參用的指導手冊。此書的授與,受到「馬哈希中心管理委員會」嚴格的審核控制,截至1995年只發出了十本。[7]
巴利文撰寫的《清淨智論》,從理論與實修的角度,略述七清淨與內觀階智的進程。最初是為了不熟悉教理的緬甸在家居士而以緬文寫成,後來更為一位來自錫蘭的比丘禪修者而譯為巴利語。
《清淨道論》是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禪修手冊,馬哈希西亞多曾將《清淨道論》譯為緬文,亦撰寫《清淨道論大疏鈔》的緬巴對譯(Nissaya),充分展現了他在佛教禪修教理上的研究深度。
除了此類以禪修為主題的著作外,馬哈希西亞多有許多的佛典講記。這類的講記,無論針對哪部經典,必定導歸於內觀禪修的實踐,以禪修實踐作為講解經文的主要軸線。[8]
§4禪法簡介與特色
馬哈希西亞多的著作,經常稱其所教的內觀禪修方法為「念處內觀禪法」(Satipaṭṭhāna Vipassanā Meditation),意指,立基於初期佛教的「四念住/四念處」,而旨在開展「內觀智慧」(vipassanā-ñāṇa)的禪修方法。此禪法有下列幾點特色:1. 完全立基於巴利《念處經》、2.純觀乘者的禪法、3.注重密集禪修、4.實用的禪修技巧。
§4.1.完全立基於巴利《念處經》:
馬哈希西念處內觀禪法的教導分為三大部分:坐禪(sitting meditation)、行禪(walking meditation)、日常活動的正念(mindfulness in daily activities),每一個部分皆運用了《念處經》的四念處。
坐禪時,以自然呼吸時產生的「腹部起伏」為基本所緣,這運用了身念處「界作意章」和「正知章」。當腹部移動不顯著時,則以身上的觸點(如手背與膝蓋、雙手交疊處、臀部與地面接觸點等)和坐姿為基本所緣,這分別運用了身念處的「界作意章」和「威儀章」。觀照基本所緣時,當心散亂,回想過去、思惟未來時,則僅是覺察這散亂心的存在,直到它消失後,再回到基本所緣。同樣地,當其他的情緒生起,如煩躁、生氣、感官欲望等,同樣只是覺察它們,直到消失後,再回到基本所緣。這對心的如實觀察是「心念處」的運用。坐禪時,當身體有任何的不舒服的感受出現,如癢、麻、酸、疼痛等,只是覺察它們如何生起、變化,直到消失,再回到基本所緣。這是「受念處」的運用。坐禪中聽到聲音、聞到味道時,則嘗試清楚覺察這耳聽、鼻嗅的過程,這是「法念處」中「觀十二處」的運用。如此,在一段坐禪的時間內,便運用了四個念處。
如同初期佛典的行者一樣,馬哈希西亞多十分注重「行禪」或說「經行」。其一日的密集禪修中,總是安排行禪與坐禪交替進行,有一半的時間在練習行禪。。馬哈希傳統認為:經行能夠迅速建立正念與定力;另一方面,坐禪後經行,有助於平衡定根與精進根,並能克服睡意。所教的行禪方法,依據的是身念處「威儀章」中所謂「行時知行」的教導。在眾多內觀禪法中,等視行禪與坐禪的重要性,使得馬哈希傳統有別於其他不強調行禪的內觀傳統,而更加接
近初期佛典對於經行/行禪所採取的態度。
除了行禪與坐禪外,馬哈希傳統強調「日常活動的正念」,教導修行者除了坐禪、行禪的時間外,在進行日常活動時(如往來竂房與禪堂、竂房內的活動,臥床入睡前)也需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認為觀照日常活動的正念也能使人培養深刻的觀智並證入道果。如此的教導亦是運用了《念處經》身、受、心、法念處,尤其是身念處中的「正知章」與「威儀章」的教導。總之,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是一種完全立足於《念處經》,能於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培養正念的內觀方法。
§4.2.純觀乘者的禪法
馬哈希的念處內觀禪法,屬於上座部注釋書傳統中所謂「純觀乘者/乾觀乘者」的禪法,是一種不強調「奢摩他」修行,而徑以「內觀」為目的的禪修方法。因此,其念處內觀禪法的制式教學並未運用「身念處」中的「厭逆作意」和「九塜觀」等屬於奢摩他的修法。
這種「純觀乘者」的禪法,標誌著二十世紀緬甸大部分內觀禪修傳統的特色,而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之所以成功,也要歸功於這純觀乘者的修行方法。現今歐美流行的「正念禪修」之風潮,亦是受到這類「純觀乘者」禪法的影響。相對於「純觀乘者」,另一種禪修的進路稱為「止乘者」,要求先修行「奢摩他」到達色界初禪那乃至更高的定境後方才轉修「內觀」。由於「奢摩他」的修行對於修行的場所與時間有較多的要求,而一般在家者通常無法符合這些條件,因此被認為較不適合「止乘者」的修行進路。相對的,純觀乘者的方法則比止乘者的方法,更適合普羅大眾的在家眾。這也是馬哈希內觀禪法能在以在家眾為主的美國佛教廣為流傳的原因。
當然,馬哈希傳統並非完全不修習奢摩他,而是僅將奢摩他修行視為輔助內觀禪修的選修項目,稱為「護衛禪」。馬哈希傳統常教導的四種奢摩他方法是:佛隨念、慈心修習、不淨觀和死隨念。此中,慈心修習是最常用的輔助禪法,也有弟子帶領維期數日的慈心禪修營。
§4.3.注重密集禪修:
馬哈希傳統鼓勵長期的密集禪修,建議禪修者至少能連續密集禪修兩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以便累積足夠的正念動能,獲得可觀的進步。密集禪修中每日的行程,也是採取密集的訓練方式。傑克.康菲爾德在其《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書中,曾如此評論此傳統的禪修方法:「在馬哈希的教法裡,每天持續十六小時的靜坐和經行交替練習,即使從未修學過的在家人,也可經由這種密集的安排迅速開發定力和正念。」透過行禪、坐禪、和日常正念的練習,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讓禪修者能夠充分利用一日的時間,從清晨醒覺的那一刻起開始運用正念禪法,包括進食用餐、灑掃沐浴,一直到夜晚躺在床上入睡之前,都能運用方法嘗試保持正念不斷。
§4.4.實用的禪修技巧:
為了使初學的禪修者能夠容易進入正念相續不斷的狀態,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禪修技巧,包括坐禪的「觀察腹部起伏」、經行時的「分段觀察」、用於一切時的「放慢動作」,和對身心現象「標記」。這些技巧成為馬哈希內觀禪法的鮮明特色。雖然馬哈希傳統對這些技巧都曾提出巴利佛典的根據,但是它們有時仍成為其他人批評、指責的對象。對馬哈希傳統而言,「標記」、「放慢動作」乃輔助初學者的技巧,並非修行成功的必要條件。當這些技巧沒有發揮原本預設的作用,反成為干擾時,或當禪修進步到某個階段而不再需要它們時,禪修者可以選擇捨棄這些技巧,而僅關注正念是否持續保持在禪修所緣上。[9]
§5對歐美正念禪修運動的影響
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對當今歐美醫學、心理治療學界中「正念禪修」的發展,有著鉅大的影響。這個影響表現在這些世俗性正念禪修課程,尤其是引領此潮流的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於1979年開創的「正念減壓課程」(MBSR)所教導的正念修行方法。
卡巴金1992年出版的著作Full Catastrophe Living所描述的「正念減壓」課程,教導坐禪時觀察「腹部起伏」,練習「行禪」、「標記」所觀察的身心現象,強調將正念帶入日常活動,包括「正念的進食」(mindful eating)。這些方法顯然受到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的的影響。
美國白人社會所建立的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內觀修行團體,是位在麻州的「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內觀禪修社」所教導的內觀禪法,則主要依循馬哈希的念處內觀禪法。卡巴金服務的麻州醫學院和內觀禪修社同樣位在麻州,二者相距不遠,這說明了卡巴金的課程和馬哈希內觀禪法有密切關係的背景。誠如Fronsdal所說,卡巴金的正念減壓課程,其實是「以偽裝的方式將內觀修行引入美國社會」。[10]
卡巴金在其第二本暢銷書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1994)出版時,方才較明確地道出正念減壓課程的佛教起源。他亦曾引用馬哈希西亞多的學生向智長老(Ñāṇaponika Thera, 1901-1994)的著作,將「正念禪修」稱為「佛教禪修的精髓」(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也將「內觀禪修」(insight meditation)視為「正念禪修」的同義語,強調整個課程的核心目的,在於培育能夠純粹地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正念」(mindfulness)。[11]
緬甸內觀傳統向來有許多禪修者因修習內觀而治癒疾病的事蹟,尤其馬哈希西亞多曾經編有《法的醫療》一書,記載該傳統禪修者因內觀修習而治癒疾病的個案。卡巴金將正念/內觀禪法運用於醫療照護體系,極可能便是受到馬哈希內觀傳統在內觀治病這方面的特色所啟發。
§6馬哈希禪法在台灣的發展
相較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華人,台灣接觸馬哈希內觀禪法的時間相對來得晚。馬哈希西亞多本人未曾到過台灣教授禪法,但在1979年前往日本弘法的途中,曾因飛機延遲起飛,無法準時降落日本,改而降落台灣,在台灣停留一晚。
台灣自1990年代起開始有馬哈希禪法的相關文章、書籍出現[12],也有少數人開始前往緬甸學習,甚或在台灣教導馬哈希內觀禪法。但是,那時期仍尚未有馬哈希傳統的禪師到台灣弘法。2000年11月,馬哈希西亞多的弟子,恰宓西亞多(Chanmyay Sayādaw, 1928-)應邀在台北金山法爾道場帶領一個月的馬哈希內觀禪修營。這應是馬哈希傳統的禪師最早到台灣帶領內觀禪修的紀錄。
2002年桃園佛陀世界亦邀請了馬哈希西亞多的另一位弟子,時任馬哈希仰光禪修中心住持的戒諦臘西亞多(Jatila Sayādaw, 1935-)首次來台指導一個月的內觀禪修營。之後,恰宓西亞多亦於2003、2005、2006年受邀來台指導禪修。2005年時,馬哈希西亞多的最年長的弟子之一,也是馬哈希西亞多去世後首位接任馬哈希禪修中心住持的班迪達西亞多(Paṇḍita Sayādaw, 1921-)接受邀請,而派遣其學生盼那剎密西亞多(Paññathami Sayādaw, 1948-)來台指導禪修。班迪達西亞多本人則於2006年首次來台灣教授禪法,隨行而來的是沙沙那西亞多(Sāsana Sayādaw, 1935-)和盼那剎密西亞多。另一位常受邀來台的馬哈希傳統禪師是般若諦帕西亞多(Pañññādīpa Sayādaw或稱Beelin Sayādaw, 1933-),他也是班迪達西亞多的學生之一。近三、四年來,班迪達西亞多和其弟子,每年皆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MBSC)的邀請,來台灣帶領一至兩個月不等的內觀禪修營。
除了上述較為年長曾經跟隨馬哈希西亞多的禪師之外,馬哈希傳統較為年輕的禪師,近來也開始在台灣帶領內觀禪修,如班迪達西亞多的台灣弟子大越法師(U Gunodaya),每年都會在南投、屏東或台北帶領數次的十日內觀禪。恰宓西亞多的弟子,馬來西亞籍的智光法師(U Nyanaramsi),亦常受邀在南投靈山禪寺或深坑華藏教學園區帶領內觀禪修。另外,親近般若諦帕西亞多的台灣籍宗善法師也在其中心常年教導念處內觀禪法。
在台灣主辦馬哈希內觀禪修營者,向來是由少數幾人構成的小單位團體,組織規模不大。這些單位團體,包括有佛陀原始正法中心、南投靈山禪寺、南山放生寺、過坑內觀禪修中心、聞思佛學圖書館、清淨毘婆舍那研習中心。除了後者,其主事者多是出身在漢傳佛教的比丘或比丘尼,穿著漢傳佛教僧衣;僅有佛陀原始正法中心的大越法師改披緬甸上座部傳統的僧袍。在這些單位中,佛陀原始正法中心期望全面移植馬哈希念處內觀傳統於台灣,是目前較具組織與規模的團體,在台北市、高雄市、高雄大樹鄉皆有活動據點。[13]
§7馬哈希禪法的傳入對漢地佛教的意義與展望——代結論
作為二十世紀正念禪法的重要傳承者,馬哈希內觀傳統上承十九世紀以來緬甸境內的內觀禪修運動,代表著這股運動的顛峰,並開啟了二十世紀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及歐美佛教的內觀/正念禪修的風潮。二十一世紀初,馬哈希內觀傳統正式傳入我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標誌著這股源自初期佛教的內觀/正念運動的新里程碑。
就台灣佛教界而言,馬哈希內觀傳統的傳入有下列幾點意義。
(1)、初期佛教的禪法新血:長期以來台灣本士佛教被認為有禪法傳承中斷,或教學不明的問題,馬哈希內觀禪法的傳入,實為台灣本土佛教僧團帶來一股源自初期佛教的禪法新血。
(2)、在家眾禪修運動:由於台灣佛教普遍禪法不興的事實,佛教在家眾長久以來未被給與適當的禪修教育與長期培養定慧的機會,馬哈希內觀禪法的傳入提供給喜好禪修的在家眾一個長期修習定慧的難得機會,著實開啟漢地佛教在家眾禪修運動的序幕。
(3)、佛教禪法進入非佛教圈的契機:馬哈希內觀禪法繼承《念處經》的教導,脫落了宗教的形式主義與文化障礙,因此能為歐美醫界、教育界等非宗教式的正念練習所用。乘著歐美正念禪修之風潮,在台灣教育界與醫界,推廣去宗教色彩的改良版馬哈希內觀禪法或類似的禪法,將能欲利益台灣廣大的非佛教徒。
最後,總結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能在緬甸境內、其他上座部佛教國家乃至歐美廣為流傳的原因,從中思考其將來在台灣、大陸漢地佛教的發展能否成功的因素。
考察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能在緬甸境內、其他上座部佛教國家流傳,理應歸功於:(1)具足厚實的教理根據、完整詳盡的禪法教學;(2)擁有眾多實修經驗豐富的禪師。而其所以能夠在歐美帶動西方佛教的內觀運動和醫療、心理諮商界的正念運動,除了(1)其具備完整詳實且易行的禪修技巧和「純觀乘」修法的特質,適合一般普羅社會大眾之外,亦要歸因於(2)承接這內觀禪法的歐美本土人士,如「內觀禪修社」、「正念減壓」的卡巴金等,能夠消化、擷取此內觀傳統的精華,以適合美國本土社會文化和心理特質的語言與方式來加以運用與傳播。
從馬哈希內觀禪法在東南亞、歐美流佈的歷史來看,馬哈希內觀傳統將來是否能在台灣、大陸的漢地佛教[14]生根、成長,乃至影響整個漢地佛教禪修方法的發展,端視兩地的承接者能否在維持該傳統本有的優點——教行兼備的內觀傳統——之餘,尚能融入當地的佛教文化脈絡(而非單純移植緬甸佛教文化),並適應現代人注重科學與實用的心理取向,發展出保留內觀傳統精華而又契合現代華人社會的弘教方式。
參考書目:
Fronsdal, Gil, (1998) “Insight M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r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64-180.
Houtman, Gustaaf, (1990) “Traditions of Buddhist Practice in Burma,” 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Jordt, Ingrid, (2007) Burma’s Mass Lay Meditation Movement: Buddhism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Athens: Ohio University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明法比丘編,(2007),《亞洲原始佛教道場指南》,網路電子檔。網址:http://www.tt034.org.tw/newrain/books/asia/asia.htm。2011/11/02。
何孟玲,(2000),〈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智長老著,賴隆彥譯,(2006),《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台北:橡樹林。
喜戒禪師著,賴隆彥譯,(2005),《正念的四個練習》,台北:橡樹林。
傑克.康菲爾德編,(1997),《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新雨編譯群中譯,台北:圓明出版社。
溫宗堃,(2005),〈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普門學報》第27期,頁221-268。
——— (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第33期,頁9-49。
——— (2007),〈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頁57-90。
——— (2007),〈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頁43-79。
——— (2009),〈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福嚴佛學研究》第4期,頁141-168。
附錄一: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中文出版物
馬哈希尊者著,譯者不詳,《內觀基礎》,嘉義:新雨,1997年。
————,溫宗堃譯,《法的醫療:內觀治病的個案》,台北:南山放生寺,2006年。
————,溫宗堃譯,《馬哈希的清淨智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6年。
————,溫宗堃譯,《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台北:南山放生寺,2007年。
————,溫宗堃、何孟玲譯,《轉法輪經講記》,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2011年。
摩訶慈尊者,智如比丘,《四念住諦觀法》,桃園:諦觀世界,2009年。
班迪達禪師著,果儒比丘尼、鐘苑文譯,《就在今生》,嘉義:法雨道場。
————,溫宗堃譯,《解脫道上》,台北:內觀禪修籌備處,2008年。
————,溫宗堃等譯,《佛陀的勇士們》,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2009年。
————,賴隆彥譯,《念處觀——讓煩惱無從生起的馬哈希內觀禪法》,台北:橡實文化,2007年。
昆達拉禪師著,溫宗堃、何孟玲譯,《毗婆舍那實修教學》,台北:南山放生寺,2008年。
向智長老著,賴隆彥譯,《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台北:橡樹林,2006年。
喜戒禪師著,賴隆彥譯,《正念的四個練習》,台北:橡樹林,2005年。
戒喜西亞多著,溫宗堃、何孟玲譯,《馬哈希西亞多傳記》,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預計2011年出版。
恰宓禪師著,果儒譯,《毗婆舍那禪:開悟之道》,台北:慈善精舍,2009年。
————,德雄比丘譯,《邁向解脫涅槃的高速公路——毗婆舍那(四念住)實修方法》,台北:清淨毗婆舍那禪修研習中心,2010年。
詮明法師著,智如比丘譯,《離苦得苦的正法》,桃園:諦觀世界,2009年。
戒諦臘禪師著,智如比丘譯,《諦觀法語集》,桃園:諦觀世界,2009年。
捨棄我禪師,張振鵬、蔡偉恆合譯,《四念處內觀智慧禪法》,台北:慈善精舍。(初版於1995年馬來西亞)
————,金如是譯,《Mahasi毗婆舍那修法要》,網路電子檔,2008年。網址: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Mahasi-Vipassana-Meditation-by-Sujiva-2009-0212.pdf。2011/11/01。
達馬聶久著,溫宗堃、何孟玲譯,《一生的旅程——班迪達西亞多傳記》,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2010年。
艾美.史密特著,周和君譯,《佛陀的女兒——蒂帕嬤》,台北:橡樹林,2003年。
附錄二:推廣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之單位、團體
² 佛陀原始正法中心http://www.mbscnn.org/
² 香港慧觀禪修會http://www.hkims.org/
² 過坑內觀禪修中心http://sonegood.blogspot.com/
² 靈山禪寺http://www.tt034.org.tw/034_Index.htm
² 南山放生寺http://www.fangsheng.org.tw/
附錄三: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之網路資源
² 馬哈希念處內觀聯盟 Google Group: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zh#!forum/mahasi_satipatthana_vipassana
² 馬哈希念處內觀聯盟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mahasi.satipatthana
² 溫宗堃の風培基:http://tkwen.theravada-chinese.org/Mahasi_sources.htm
² 马哈希四念处禅修论坛:http://mahasi.5d6d.com/ (大陸)
² 上座部论坛.马哈希内观禅修:http://theravada-china.org/forum-mahasi-1.html (大陸)
* 本文發表於帕奧禪師學訪成大系列活動「禪法與當代台灣」研討會(2011年11月11-13日,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主辦)。論文為未完成稿,請暫勿引用。
[1] 關於當代緬甸內觀傳統的興起,詳見Houtman (1990),或參考溫宗堃(2005)。
[2] 中文譯本為《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
[3] 關於馬哈希西亞多的生平,見 Sīlānanda (1982)。
[4] 依據Jordt的研究 (2007: 34-35),在1994年時,全緬甸已有332座馬哈希禪修中心。據估計,仰光的馬哈希禪修中心從1947年開幕直至1994年止,參與禪修的人數總計約有1,085,082人。
[5] 中譯本可見《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五章「馬哈希西亞多」。
[6] 《內觀禪修方法》的英譯本,目前也已完成,即將在美國出版。此書的中譯部分,目前亦在進行中:一譯本將由筆者從上述的英譯本譯為中文;另一譯本則由曾國興直接從緬文譯為中文。
[7] 關於此書的訊息,參見Jordt (2007), pp. 67-70。戒喜西亞多(U Silananda)將書名英譯作Diary of Kammaṭṭhāna Sāyadaw。
[8] 馬哈希內觀禪法相關的中譯書籍,見附錄一。
[9] 關於馬哈希傳統的禪法的特色,見溫宗堃(2009)、何孟玲(2000)、傑克.康菲爾德(1997)、喜戒禪師(2005)、向智長老(2006)。
[10] Fronsdal (1998: 165): “Similarly, Jon Kabat-Zinn’s much-copied work at the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of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 and his book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P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can be pointed to as “disguised” introduction of vipassanā practice into American society.”
[11] 影響正念減壓課程的另一個內觀傳統為葛印卡傳統,關於正念減壓課程與內觀傳統的關係,見溫宗堃(2006)。
[12]《新雨月刊》36期(1990年)起刊有約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關於馬哈希內觀禪法的中譯文章。同刊51期(1991年)刊有傑克.孔菲爾德(Jack Kornfield)的「當代緬甸大師馬哈希簡介」。同刊71期(1993年)刊有馬哈希西亞多的「實用內觀禪修法」。
[13] 推廣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之單位、團體,見附錄二;相關的網路資源,見附錄三。
[14] 大陸接觸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的時間較台灣稍晚幾年。近三年來班迪達禪師的弟子沙沙那西亞多(Sāsana Sayādaw)和卡瑪蘭迪法師(Sayalay Khemanandi)亦開始在北京、浙江、溫州等地的帶領內觀禪修營。
Hello! Would you mind if I share your blog with my myspace group?
回覆刪除There's a lot of folks that I think would really enjoy your content. Please let me know. Thank you
Also visit my page natural cellulite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