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早期經典的教法──理性 &非理性(譬喻、隱喻、非直接論述)?

目前學界對於早期佛教,一般多認為其具有理性的特色。如Frank J. HoffmanRationality and Mind in Early Buddhism一書中,論證早期佛教具有類似西方邏輯的特色,且此特點在說明非我的有效性是清楚的。他早期經典本身的語言為例,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剖析早期經典具備理性的特質。[1]而日本學者平川彰更直接以──「極具理性」,來總結早期佛教的特徵。其舉出佛教道德規範、理性的洞察等,皆是合理化的改革生活之特質。[2]另外鄧子美則提出佛教的理性化是因為期佛教具有極堅決反巫術特點。[3]


上述將早期佛教視為理性之觀點,雖是研究早期佛教的一種角度,但早期經盡是如此嗎?佛陀的教法真的是透過邏輯思考才能心領神會嗎?就筆者觀察的經驗,當一般大眾遭逢困境,尋求宗教途徑,若面對的是教條、理性式的宣說時,往往得不到適當的撫慰或轉化的力量。這讓筆者聯想到──佛陀有大醫王之稱,其善於處理各式內心問題。早期經典中究竟描述了什麼樣的教法讓弟子們安頓身心?佛陀又採用哪些教學法觸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啟發其修行或改變自身的動力?

近代,大部分的學者傾向於描述原始佛教是純理性的,但在高明道老師所撰〈蟻垤經初探〉一文,則清楚指出早期的《蟻垤經》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密說」,即透過不同常理的故事,令聽者深入思惟故事的含義,而能證果。[4]另外,Rupert Gethin曾發表論文,提出經典中描述的意象有其象徵意義或作用,比如「七寶」等於「七覺支」;重複出現的場景描述是為了讓讀者沉靜心靈;觀想的描述是修持的方式。[5]這都說明了──佛陀的教法是活潑而多樣,且深植人心的。依據上述兩篇論文,引發筆者以下思考:

(一)佛陀為何要以意象或譬喻的方式來教導?
(二)經典中不斷地重複描述一處場景,其用意何在?
(三)這類非理性的教法,[6]是否可以讓人情緒得以抒發,或另有其深意?
(四)能否歸納佛陀非理性教法的類別?

目前非理性的書寫,國內多採文學的觀點探究。例如著作最豐的丁敏教授,撰有《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或從敘事的角度研究神通。[7]而李玉珍則擅於從佛教故事的題材,以文學的角度談教團中女性性別角色的建構。[8]另外,陳佳君及許若菱皆曾從譬喻文學、語文敘事的角度探析《百喻經》。[9]以下論著亦提供不同觀點的參考:

/.田边和子的博士論文-聖典られる物語文學世界
 bhutapubbamではじまる過去世物語研究,以bhutapubbam一詞研究其在佛經
出現的各種型態,當中也詳述巴利經典中譬喻文學的表現形式。

/.高明道老師在中華佛學學報〈蟻垤經初探〉一文,指出《蟻垤經》是很早期的
佛教文獻,並以相當多的文獻說明該經的表達方式為「密說」。這樣的觀點不同
於現代所以為的「純理性」之原始佛教,老師於此提供了另一思考點,即早
期經典中,就有這種隱晦不明的教說,且可能是為了觸動弟子們的內心深處,
方便修持,而演說。[10]

/.楊素英在其華梵大學的碩士論文《〈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學之研究》,整理出
佛陀的教學方法有:以講解為主(此類教學法囊括故事及譬喻教學法)、以討論
為主、以勸勉為主、以情境為主、言語之外等形態。但所有的教學法,該論文
皆僅引少例說明,在分類上也偏重傳統教說型。雖然該生也提出《阿含經》中
很常見到佛陀使用譬喻的方式教學,不過卻未進而探究譬喻或故事的內涵或其
他非理性的功能。[11]

/.Rupert Gethin以巴利《大善見王經》Mahāsudassana Sutta為例,說明為何某些經典
中會不斷地重複敘述性的內容。[12]他指出之所以緩慢地、重複地描述場景,是因
為可以喚起一種意象及平靜的感受,而這也可能是早期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
Gethin的研究提供了一種詮釋的可能性。


[1]  Hoffman Frank J. Rationality and mind in early Buddhism .pp.11-25
[2]  參平川彰著。釋顯如、李鳳媚譯。《印度佛教史》。(上)頁49-50
[3]  參鄧子美〈論佛教信仰的理性特徵〉。頁179-206
[4]  見高明道。〈蟻垤經初探〉。74
[5]  Rupert Gethin.Mythology as Meditation : From the Mahāsudassana Sutta to the 
   Sukhāvatīvyūha Sūtra.
[6]  為區別邏輯、思維性的「純理性」教法,故暫以「非理性」稱之,或許有研究成果後,可產生更具體的形容。
[7]  丁敏相關著作有:《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
[8]  李玉珍。〈佛教譬喻文學(Adavana)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
[9]  參陳佳君。〈論《百喻經》的意象經營與轉化──以〈債半錢喻〉與〈偷犛牛喻〉為考察對象〉、許若菱。〈癡花鬘:佛教譬喻文學《百喻經》之探析〉。許若菱為暨南大學95學年度大專生國科會文學與藥:佛教譬喻文學《百喻經》之現代詮釋專題研究計畫者
[10] 參高明道。〈蟻垤經初探〉。頁74
[11] 此處筆者意指傳達教義以外的功能,比如或許能夠達到療癒的作用。
[12] Rupert Gethin.Mythology as Meditation : From the Mahāsudassana Sutta to the 
   Sukhāvatīvyūha Sūtra”.而漢譯《觀無量壽經》、《大善見王經》等經典,也都有這類以冗長文
 字描述場景之段落。如:《中阿含經.大善見王經》裡「阿難!彼多羅樹間作種種華池,青蓮華、紅蓮、赤蓮、白蓮華池。阿難!其華池岸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其底布以四
 種寶沙,金、銀、琉璃及水精。……」T01,no.26,p.515,c5-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