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2012年3月份禪修營薩薩那禪師(Sayadaw U Sasana)開示(二)

        點:松鶴蘭若
        間:2012/03/06
        題:最好的夜晚 


今天的開示內容,主要出自中阿含bhaddekaratta sutta《最好的夜晚》一經。[1]介紹持毗婆舍那(vipassanā往生,即說明毗婆舍那修習的內容。

經文指出每個人都有生、死,透過修行,是可以超越死亡的。每個人都會死,死了以後會到哪裡?我們即使以珠寶換取,也無法保證死亡的去處,所以要在死亡尚未到來前,修習毗婆舍那。修習毗婆舍那的過程,會出現三種所緣:(一)過去所緣 (二)現在所緣 (三)未來所緣。


定力、慧力是現在所緣,觀照才會產生。過去所緣、未來所緣不能去觀,觀察它們無法產生毗婆舍那的智慧。因為未到的所緣是尚未產生的定力;而過去所緣,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去觀這兩者都無法產生觀智。過去所緣就是過去所看、所聽、所想,總而言之,就是過去發生的。[2]

所緣有兩種:1.可意、可愛的 2.不可意、不可愛的。
可意的容易產生貪欲,不可意的會產生邪見。若觀照的心只在感官欲樂上,會產生貪、瞋、癡煩惱。

若禪修時產生過去所發生的所緣,要觀照「想、想、想」。過去所遭遇的,想起時,就觀照「想、想、想」。定力好,想就消失了,就回來持續觀照腹部上下。

我們所觀照的腹部上下就是根本所緣,其它的有的沒的,也去觀照就不對了。腹部所緣是當下所現起的現象,如果根本所緣守不住,會出現過去的所緣,如果想到,仍要觀照;所以過去的所緣不要再想。還沒顯現、不存在的,就是未來所緣,這也不要觀照它。因為未來所緣未發生、不現前,去觀照不會產生定力與智慧。
未發生的,有你想要的,想的都是可意的,但因為還沒發生,去想會產生貪欲、邪見。如果常去想未發生的,根本所緣就斷了,一間斷,定力就不會產生了,無定力就不會有智慧。所以佛說未發生的所緣,不要去觀照、不要歡迎它。

小參時,發現很多人在過去的想,未來的計畫也很多。要注意的應是當下的所緣,這樣觀才有智慧、定力。現在現起的所緣好好觀照,甚深的定力就會生起,內在的智慧就會產生。真正須要深化的定力,須要如實觀察正在發生的事件。現在,就是腹部的起伏,從頭到尾一一地持續地觀照。一直去觀照根本所緣「腹部上下」,定力就會深化,腹部上下就會越來越明顯;你們可以親自觀察到。

初學者腹部上下在肚臍下很明顯,之後形狀就不見了,腹部移動的特性就出現了。腹部的移動對我們的智慧有很大的幫助。

根本所緣不只一種,身體的覺受也會出現,此時除了腹部,身體的覺受也還要觀照。觀照「受」有時不只是一種感覺,處處都有感覺,只能選擇一個,如觀照冷、暖就可以了。如果苦受有很多種,只觀照一種,一種消失後,再選一種來觀照。目前生起的所緣要觀照它,定力才會產生,毗婆舍那智慧才會產生。

我們不是初學者的yogi(禪修者),都有以前發生過的經驗,現前就會覺得這些我都有過,就容易忽略。未來的所緣也會有這種情形,現在的所緣還會發生與過去經驗相似的,去比較的話,定力會間斷。現在現起的所緣並不是過去發生的所緣,所以不要比較它。我們所看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要執著,只要去觀照它。只要觀照就是與智慧相應,就是看見智慧的過程,就不會產生貪、瞋、癡等煩惱。沒有煩惱的話,朝向涅槃的路就是對的。所以一直觀照,不斷地觀的話,自己會有體驗。用耳朵聽到的過程,要觀照「聽到、聽到」,這樣是有智慧的觀照,煩惱就不會產生。鼻子聞到一樣標記「嗅到、嗅到」。吃的時候,標記「嚐到、嚐到」。身體觸根跟觸境接觸,還是要觀照「觸、觸」。所想的過程,觀照「想、想」。

總而言之,所看到、聽到的,都去觀照。所發生的去觀照它,就不會有煩惱,而有智慧得到涅槃。所觀的當下有時產生很多所緣,不要交集,這所緣也想觀照,那所緣也想觀照;就只是觀照當下現起的所緣。

禪師舉一隻狐貍的故事來說明:

以前有隻狐狸在村莊外的山底下尋找食物,找了一整天,老狐狸都找不到。但是在某個地方,突然看到一隻小兔子,就開始追逐牠,追到累了。後來又看到一隻比較大的兔子,牠想:「那隻比較大,我要比較大的。」狐狸就又換追那隻比較大的兔子。但是狐狸年紀大了,越來越跑不動,而大兔子比較有力,越跑越遠。所以狐狸就不上大兔子了,最後他兩隻兔子都沒追到。

同樣地,習禪者那個所緣也要標記,這個所緣也要標記。沒有所緣,定力不會產生。兔子就是我們的所緣,狐狸意指習禪者。同樣的道理,狐狸追了兩隻兔子而徒勞無功,所以習禪者不要如此。因此根本所緣特別需要詳細、仔細地觀照,我們的智慧就比較容易產生。

我們一直不斷觀照腹部上下,都是有生、有滅,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無常。這些有為法都非固定不變,若能觀照就知道一切法都是無常,這就是「無常隨觀」。不會有永久的,沒有事物可以長久不變的,這就是苦,即「苦隨觀」。苦、無常都不是能主宰的,所以為「無我隨觀」。不是永恆不變的現象,我們觀察到就是無常觀。因為無常,所以苦為苦隨觀。根本所緣一直去觀照,偶爾會遇到它是無常的,有時會體驗它是苦、無我的。無我的法很難去理解,可以透過無常、苦聯結來了解。

無常、無我,如何聯結?因為變異的當下不是我能主宰的,當下就是無我相。苦、無我,如何聯結?苦是當下身心不喜歡、不舒服的,當下我們無法去創造快樂,所以是無我的。所以我們務必要觀照身、心所生起的所緣,就會產生智慧,斷除貪、瞋、癡煩惱。不會產生煩惱的事,就是對的。

最後總結此經的重點,即過去、未來的所緣不要觀照,如果去觀照不會產生定力與智慧,沒有智慧不會斷除煩惱,就無法證入涅槃。
根本所緣「腹部上下」是當下的所緣,我們應該去觀照它,它會產生智慧、斷煩惱,涅槃會來到。就像兩隻兔子我們抓不到,只能選擇一個所緣去觀照,這樣我就會產生智慧。



[1] 《中部.132經》,漢譯對照經如下:
《中阿含經》卷432 根本分別品〉:「(一六七)[10]中阿含根本分別品[11]阿難說經第六[12](第四分別誦)(
CBETA, T01, no. 26, p. 699, c27-28)
[10]
〔中阿含〕-【明】。[11]M. 132. Ananda bhaddekaratta sutta.[12]〔第四分別誦〕-【明】。

[2] 可參閱《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 - 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一文。http://reading.buddhistdoor.com/cht/item/d/14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