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2012年3月份禪修營薩薩那禪師(Sayadaw U Sasana)開示(八)

        點:松鶴蘭若
        間:2012/03/19
        題:五蓋

今天講述的內容是採自經典所介紹的五蓋。這五種心理狀態之所以被稱為蓋,因為它們會阻礙善法,會覆蓋道支、果支、禪那智慧的生起,會阻礙智慧的生起,令人無法了知。五蓋有:1.欲貪 2.瞋恚 3.昏沉與懶惰 4.掉舉與後悔 5.懷疑

一、欲貪
依照四念處坐禪或經行時,不斷地觀照的心觀照所緣目標,可是有時心跑掉了,去想未來禪修時的事,或想跟某人講話,或未完成的事情,想著色、聲、香、味、觸等欲貪蓋。有時坐禪、行禪時,性欲產生,這也算欲貪蓋。欲貪蓋生起,所緣與心就無法恰恰好。若生起要觀照「想、想」。慾望若還沒消失,就一直觀照。要斷除,就是我們一一觀照心念,待消失了,再回去觀照所緣「腹部上下」。

欲貪生起時,毗婆捨那智就不會產生了,所以將欲貪稱為蓋。因此佛陀將欲貪比喻為債務。欠債者在債主面前都低頭彎腰、忍氣吞聲啊!當貪欲生起時,要像還債一樣,務必盡快觀照!

二、瞋恚
瞋恨、討厭、聲氣、不滿意等等皆是。當產生瞋恚時,務必觀照「生氣、生氣」,直到消失為止。與人相處產生生氣或不滿意時,都要小心。所以佛說瞋恚就像傳染病、痲瘋病一樣。如果有人感染了傳染病,即使家中有眾多財寶,也無法一一享受;縱有美好的風景、山珍海味也無法一一享受。他會一直喊:「痛啊!」叫苦的聲音不斷產生。


同樣地,當還沒產生瞋恚前,他會微笑;但一生氣,就無法微笑了。平時有可意的情形,一生氣,也無法享用了,多寶貴的話題都沒用。發脾氣者就像得了傳染病或痲瘋病,每個人都不想跟他靠近。

所以當瞋恨、不滿意在生活中生起,應好好觀照,直到消失。在生氣時,所觀照的腹部或經行,都無法了知毗婆捨那智或名色法,故稱為蓋。

三、昏沉與懶惰
對佈施、持戒等一切善法,都不想去做。當人沒有希望或目標,會變懶散:早晚課不做或要來禪修,但不想來的那一剎那心念,也是懶散。所以佛陀譬喻這如坐牢者或追流者。坐牢的囚犯,在牢外有娛樂味,大家都可以享受,但囚犯無法享受。他無法親眼看到娛樂味,所以無法知道娛樂味的情形。同樣地,懶惰的人不想打坐,禪修過的人跟他說佛法的好處,他也不想打坐,也不知道佛法的好處。

所以我們有時會產生不想打坐的心態,我們懷著就像囚犯一樣的心情,應該要觀照到消失為止。打瞌睡也是懶惰,精進力鬆懈了,根本所緣也就模糊了。昏沉時對於所緣,有時觀照、有時沒有觀照,正念沒有持續。若觀照得好,昏沉與懶惰都可以消失的。

對治昏沉,可以:拉拉耳朵,若還不行就站起來經行,否則去洗臉。再不行,就抬起頭看天上的星星。萬一都無效,就回寮休息。這是佛典記載的方法。 

四、掉舉與後悔
掉舉意指心散亂、不集中。後悔是追悔惡作。對於以前所說、所做,認為有不良善處,而好的還沒做;這都是追悔。我們應該打坐時,卻東想西想,這就是散亂、掉舉。有時禪修者禪修了很久,卻沒什麼效果,就東想西想,這也是掉舉的狀態。

佛譬喻掉舉就像奴隸或被奴隸般。他們身不由己,只能依主人而辦,也是不自由的人。奴隸本身沒有自由的時候,同樣地,禪修時心東跑西跑,心不會產生定力,沒有定力,就沒有毗婆舍那智的時候。如果禪修時,想法太多,要懷著自己就像奴隸般,我要逃避被奴隸,一直觀照到妄想消失為止。

五、懷疑
懷疑佛、法、僧、毗婆舍那方法,則疑惑會產生。在禪修的過程中,想著:「腹部上下、坐觸、右步左步,只有觀照這些會得到涅槃嗎?」光這樣懷疑,他不會產生定,沒有定力哪有智慧?有時候修了那麼久,「教的老師有沒有錯啊!這樣簡單的方法能到道智、果智嗎?」就應一直觀照「懷疑、懷疑」。

佛譬喻這如同旅客走到叉路口。一個人想要買東西,他帶了錢,從鄉村出發到城市。土匪知道了,就尾隨著他。旅人發現了,不斷地跑,他跑到了個叉路口。他想:「我應該往哪邊走?」就七上八下地站在那裡,都不知道自己想了多久。後面的土匪跟上了,就殺了他,搶奪了他的財物。

我們就像旅人般,明明觀照地好好的,但有時懷疑就會產生。若如此就還在造惡業,有了惡業還會受苦。有時我們會想:佛陀真的存在嗎?跟佛陀一樣的僧伽存在嗎?這些都是懷疑蓋。

總結上述:
一、貪慾如債務
二、瞋恚就像得痲瘋病、傳染病
三、昏沉與懶惰如同囚犯
四、掉舉與後悔像奴隸一般
五、疑如同叉路口的旅客

五蓋一產生,就沒有定力,毗婆舍那智也不會產生。所以當有五蓋時,要好好觀照,直到消失。因此為了不產生五蓋,坐禪時要好好觀照腹部上下,行禪時要好好觀照,這是yogi的責任。蓋會阻止尋、伺等五禪支及毗婆舍那智的產生,會讓智慧變得薄弱。凡夫仍會有五蓋,但不用害怕,當出現時,好好觀照就好。當精進力鬆懈了,就會有蓋產生;所以觀照心應一個接著一個好好觀照。


【大越師補充說明:】
定力須透過五禪支才能排除五蓋。

定:專注、不散亂、專注力、觀照目標不費力。
剎那定:定力只維持一剎那,持續轉起。

定力聚集,心不動搖,貪就被止壓住。尋、伺足以隔離五蓋。尋是精進地將心瞄準目標。剎那定由前四個禪支支撐。定力需要平衡的精進力,過度的精進力會使定力散失。

但「定力」不能覺知目標,「剎那定」卻是靈光活耀。智慧發展即排除邪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