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地 點:松鶴蘭若
時 間:2012/03/12
主 題:持戒者的美德(下)
戒就是之前所說,要保持口業、身業。若只是意業尚不違犯,若能保持身、口業,則戒可圓滿。
身業:1.不殺生:有生命的動物不去殺害。
2.不偷盜:有主物,不可不告而取。
3.不邪淫:已經有夫妻關係者,不可同其他人有性關係。或未結婚者,也不可侵犯
受父母管束的處女。
受父母管束的處女。
口業:1.不妄語:不為了利益,而令他人有損失,例如賣假貨,這也是妄語的一種。
2.不兩舌:原本友好的兩人,不挑撥離間說他們壞話。
3.綺語
4.惡口
離緣的戒有三種:
1. 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
從初果開始,道支、果支,到阿羅漢為止,時時刻刻都具足五戒不違犯。永不再犯,這是初果的力量。所以正斷離,證果後,他不會再做買賣毒品、武器、屠殺動物這些事。如果他這生證初果,下一世忘記了,但也還是不會犯五戒;這就是正斷離的特相。即使連作夢都不會有破五戒的時候,這就是正斷離的特性。[1]
2. 自然離(sampattavirati):
由於反省自己的社會地位、教育程度,在即使可能違犯五戒的情境下,深思後仍不會違犯,此為自然離。具足理智思考、辨別的能力,因為自己不喜歡,故能將心比心而不去違犯。
3. 持戒離(samadanavirati):
已持戒後,有了戒,即使有造不善良行為的因緣,仍不會違犯。持戒可以在
出家眾或佛像面前持,持了戒即持戒離。
禪師說了個「自然離」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錫蘭有位名「札佳那」的居士。他非常善良,他母親生病了,他帶了母親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你母親病了,需要用新鮮的兔子肉醫治。」札佳那的哥哥就叫他去稻田裡找野兔子。札佳那去稻田前,就看到有隻小兔子。小兔子看到札佳那馬上飛奔逃跑,卻被藤蔓纏住了,動彈不得。小兔子很害怕,一直嘰哩地叫著。札佳那聽到了,就將兔子抓起來。因為抓到兔子了,他很高興地想著:現在有兔子了,我就可以治母親的病。可是他接著想到,為了母親,而去殺害另一種生命,這不妥當吧!不妥當的事,有智慧者也不會喜歡做。
他如此將心比心想著,就將兔子釋放了。這是自然離的特相。在此的禪修者要注意,戒是比較有智慧、圓滿的人才會成就的。具足戒者,才會圓滿智慧;佛是這麼教導的。
當札佳那將兔子放走後,就回家了。回家看到哥哥在門口問:「兔子抓到沒有?」札佳那告訴了哥哥他所遇到的事。哥哥因此生氣了:「你不知道我門特別需要兔子嗎?…」哥哥不斷地指責他。札佳那聽完後,走到母親房裡,來到母親面前安穩地坐著。他誠懇地說著誠實的話:「從出生以來,我不曾刻意殺害過一條生命。我發願我母親健康快樂!」他一說完成誠實語,一發願,母親就痊癒了。
有戒德者,發願所說的話,對他人是有幫助的。
禪師又接著說了「持戒離」的故事:
以前有位農夫向法師求戒後,就去耕田。一陣子之後,他將牛釋放了,但過不久發現其中有一頭牛走失了。他就去山上找,發現牛被一隻大蟒蛇捆住了。農夫原想用斧頭來砍蟒蛇的頭。他一拿起就想到:「我今天從師父那受戒,若殺生,我就破戒了。」就將斧頭丟到旁邊。而此時,蟒蛇也將牛釋放了。
農夫因為持戒而沒有去殺生,這是持戒離的特性。若農夫將蛇殺了,就破戒了。因為理智、辨別能力,特別培養出我們持戒圓滿。已證須陀洹等聖者,這三種離都會圓滿,而不破戒。我們有可以犯錯的機會,但自然而然遠離,這是持戒離的特性。
禪師問:「若有這些機會,你們會不會破戒?會不會去持?這些要問問自己。」
自己要自覺,永遠有理智的能力。世界上的事,都不是自然而然地冒出來(因緣而生)。對於持戒(持戒的美德),需有四種態度:
1. 精進努力、刻苦
2. 誠實正直
3. 勇敢
4. 相信:相信自己所說、所想。相信力不足則精進力會減弱,若自己所說都不相信,則勇敢、勇氣也會減弱。所以自己所做的事情,信心要足夠,若相信不足就白費了。相信力有兩種:一種是盲目地相信,這益處不大;另一種是理智的相信,這益處很大。Yogi對於所修的法,要有很大的信心,對我們才有幫助。
上述所說的三種「離」中,正斷離則是在有佛法、有修習毗婆舍那、四念處者才有,須到道果智才有正斷離。正斷離只有修毗婆舍那才會得到。另外兩種離,即使沒有佛教或末法時代也都會有。要成就須陀洹需要修八正道才會證得,所以要感恩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
投生在人道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雖然投生在人間,但還是失敗的離開,意指死亡時,會下三惡道。
第二種,不增不減,下一世還是投生為人,所做的持戒佈施還是生為人。
第三種,有很大的收穫者。學習佛法、八正道,證得果位,親身體驗涅槃者,這
是有很大收穫的人。
你問問自己,你身為人,要當哪一種?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付出的多,收穫的多;付出的少,收穫的少。
【大越師補充說明:】
三種「離」中,「正斷離」(心、心所同時生滅)是出世間的,餘兩種離為世間的(道心可以根除造惡的緣)。
真實語有三種:
1. 取信於人
2. 能發願
3. 離妄:離開欺騙的想法
信心有四種:(前三者屬解脫道,第四種是菩薩道)
1. 淨信:沒有智慧相伴,還可能是盲信。剎那定不等於毗婆舍那定,會退失,
仍需智慧。
2. 深信:進入觀智後,生起信心,之後排除一切世界是創造、可控制的等等想
法。每個觀智排除一種邪見,因為透過自己的經驗,所以深信不疑。
3. 證得信(完全信服):到達捨智之後,就深信不疑。
4. 承來信:有智慧陪伴的關係,所以不會顛倒。
信心是最重要的,信心夠力,精進力就會往前。大越師說了個故事:
從前有位國王做了很多功德,他希望大臣們可以為他製作功德錄。但因為國王的豐功偉業太多了,寫了好幾冊的功德錄。國王不滿意,要他們再精簡。後來縮減為十二冊,國王還是不滿意。最後大臣們討論,濃縮為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