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2012年3月份禪修營薩薩那禪師(Sayadaw U Sasana)開示(六)

        點:松鶴蘭若
        間:2012/03/15
        題:堅毅的擁有者(行禪教授)

在佛陀時代,許多出家、在家眾弟子採用「經行」[1](行禪)修行毗婆舍那。透過經行,一層一層地證果者非常多。

經典[2]裡記載,佛曾述及經行有五種利益:
一、可以走更遠的路,經行當中也不覺得累。
二、經行當中,特別須要精進力,因此會擁有精進力。
三、有經行者,不易得到特殊的疾病。
四、經行者所吃、所喝都容易消化。
五、在經行時,所產生的定力很持久。有了持久的定力,毗婆舍那智會產生,進而獲得道智、果智。


經行的方式:
1.      要經行前,選擇經行的路線。
2.      在所選的的路上,直直地站立著。
3.      站立準備好了,將雙手交叉置於身前或身後,或於面前擁抱著也可以。
4.      尚未經行前,看好約五呎的長度。(約20步)
5.      心念要放在腳部。
6.      右腳開始跨出前,觀照「右步、右步」。之後左腳要慢慢地跨出前,也觀照「左步、左步」。
7.      經行到盡頭時,停止、站立,觀照「站立、站立」。
8.      轉身前,標記「轉身、轉身」,標記後轉動身體。轉身後,在關注「站立、站立」。
9.      同樣地,在開始走前,繼續觀照「右步、左步……」。

右腳開始,觀照從開始提起,心就要關注整個步伐;左步也同樣如此。觀照的心應留意一步步的步伐,才會了知心的現起,名、色的特性。經行特別須要精進力,精進力有二種:一是「身精進」,另一種是「心精進」。在經行的過程,務必有此二種精進力,才會知道名色的特性、生命的本質。若不知道名色的特相,就無法產生定力。大部分的習禪者都覺得經行太容易了,所以在經行中不易產生定力、智慧。

「身精進」就是經行當中,步伐須要推、前進、放下,這須要精進力,還要瞄準(目標);整個移動的狀態,就是身精進。「心精進」:腳已經提起、推、放下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輕、麻等等,所變化的特性一一觀照好;觀照的狀態,就是心精進。所有的過程一一用心進行,所做的都是身精進的作用,所移動的步伐皆是身精進。步伐裡所有的名色現象,一一觀照了知,就是心精進。每個步伐一一用心去移動,把它完整是身精進的特相。提起、放下,有各種不同的特相,一一觀照就是心精進。

從佛陀時代到現在,很多人都修經行。經行修得好就有定力,有定力就有毗婆舍那智;所以務必重視經行。禪師因此講了個佛陀時代,一位「須那比丘」以經行成就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摩伽陀國裡,住有一位名為「須那」的長者。這位長者,因為過去的善法,身、心都很柔軟,且腳掌心上長有毛,他也很善良。他因夙業,值佛聽聞佛法,在佛的座下成為比丘。他請教佛陀修習的業處後,就到森林裏修習毗婆舍那智。

他是為了出離而出家的,因此很想解脫,就用經行及站立的方式,在森林裡用功。但用功過頭了,因為他怕打作或躺著會打瞌睡,所以採經行的方式。由於他不斷地在森林裡用站立、經行兩種威儀用功,所以他的腳心受不了,腳都破了。他很認真,卻都沒有效果,因此產生雜念:「我這麼認真,為何沒有好的毗婆舍那智?還是還俗去做善事……

佛陀常常觀察他所指導的習禪者。佛知道須那的精進力過度了,就來探望須那比丘。佛自動為須那說法,並以譬喻的方式來開示。佛問須那比丘:「你在未出家前,有彈過琴嗎?」須那回答有。佛說:彈琴的線,如果很鬆散,聲音不會好聽。佛問須那:「彈琴的線若太緊,聲音會好聽嗎?」須那回答:「太緊也不會好聽。」佛問:「這種情況下,要好聽的聲音,應該怎麼調琴的線呢?」須那答:「線不可太緊或太鬆,彈出的聲音才會悅耳,令大眾喜悅。」佛說:「須那比丘!同樣的道理,修禪的精進力,太緊或太鬆,都無法產生定力。適當的精進力才會產生定力。」

精進力與定力應平衡,才會產生審慎的法。精進力與定力平衡,才會產生毗婆舍那智。毗婆舍那智產生,才會產生道智、果智。須那比丘在佛的指導之下,達到了毗婆舍那智。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曾有旅行的時候。開車時,若引擎不好,則要去的目地無法到達。若引擎好、路不好,也無法到達。若車子、路況都好,但開車司機的技術不好,就不會那麼快到達目的地。若三者都很好,但卻不清楚目的地的方向,還要看地圖,那要去的路程也很有限。

現在yogi們不用看地圖,因為有導遊帶領。所開的車子要有好的引擎,指的是身精進、心精進。去的路況要好,指的是定力。開車的技術要好,比喻習禪者對於觀照的所緣之辨別能力,觀照的技術就類似開車技術。導遊就是禪修的老師。

須那比丘在平衡精進力與定力後,證得阿羅漢。但我們大部分的禪修者還是須要精進力,如此毗婆舍那智才會越來越高。現在你們彈琴是太緊還是太鬆?你們自己會聽得到所彈的聲音。


【大越師補充說明:】

修毗婆舍那,行禪是必要的。行禪是補充能量,偏重在精進。精進力提升,正念會生起,所以行禪也會有法喜。行禪者不容易生病,就像運動般,可以排除宿便,或初期的咳嗽(排廢氣)。胃腸消化能力也會隨著改善。並可帶來定力,即不費力的觀照。良好的行禪可為坐禪帶來好的基礎,好的行禪則由生活禪觀照而來。行禪也可排除昏沉。

行禪距離一般不超過五呎(20步左右),視線不超過一、二公尺的距離。從標記「站」開始,把心帶回身體,確定心跟身體在一起後,再開始走。行禪時,只標記開始到結束(活動過程),不要標記特性(硬、軟……),否則就漏掉了其他目標。

當標記「坐」或「站」時,則只注意整體的感覺,不注意活動過程。「轉」可以觀察部份,或整個身體的轉動。

精進力的特性是支持、不放逸。當精進力支持不善法,就會形成貪;若精進力支持正念,就會是正念。不要一直行禪或坐禪,因為定力、精進力會不平衡。心的努力、不懈怠、瞄向目標,此為「尋」禪支的特性;運用精進力將心帶到目標。

慧是了知。當精進力與定力平衡,慧才會產生。
剎那定意指:觀照的心的本質即剎那,每一秒都是一境性在支撐對目標的了知。
觀照的技巧:剎那定精準地落在目標上,無論快、慢,心都非常熟練。
心的良好態度:不控制、不期待、不創造目標,即如實觀照。當心想要控制目標,就會錯誤,只能隨順目標。
五蓋的目標生起,也要觀照,不要漏掉目標。



[1] 可參閱溫宗堃 (2009) 〈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福嚴佛學研究》第四期,頁141168http://tkwen.theravada-chinese.org/FBS_vol4_200904_p141-168.pdf
[2] AN Ш30Addhānakkhamo hoti, padhānakkhamo hoti, appābādho hoti, asita pīta khāyita sāyitam sammā pariāma gacchati, cakamādhigato samādhi ciraṭṭhitiko hot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