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2012年3月份禪修營薩薩那禪師(Sayadaw U Sasana)開示(十一)

地        點:松鶴蘭若
        間:2012/03/26
        題:信心好比一雙手

「信」就是相信三寶、事物有因有果,相信因果。
對「佛」的相信:相信佛是一切智,佛有十種德號,這是相信的狀態。
對「法」相信的狀態:相信有道智、果智、涅槃、有毗婆捨那的修法。
對「僧」的信:以毗婆舍那智修行可以證得道智、果智的聖者是存在的,在現在、過去、未來,這樣的聖者都是存在的。

對於信的「譬喻」,經典有:

一、如轉輪聖王的金摩尼寶:
摩尼寶放到水中,可使泥土沉澱,可以淨化水質。同樣地,信在我們心中生起,可以去除煩惱,這就是信的本質。

二、如一雙手
有了雙手,想拿的物品都可以拿取,而有了信心,可以佈施、持戒、修毗婆舍那。有了信心的人,他想做的事情都可以進行。沒有雙手的人,即使他面前有黃金,人家跟他說,假如你有雙手就可以拿,但他沒有雙手,怎麼拿呢?同樣地,沒有信心,在輪迴中,想到涅槃的過程中,一切的善法都不能做。若有信心,則一切善法皆可做,甚至獲得涅槃。

三、如同我們自身擁有的財物般
若我們擁有金銀珠寶,那想要的東西都可以購買。有財物的人可以買豪宅,可以買價值昂貴的車子,可以買最好的衣服;因為他有財寶。他還可以積功累德做慈善事業或建設寺廟,幫助社會解決問題。如果沒有金錢,想買的房子、想穿的衣服、想要的東西都無法買,想要從事慈善事業也有心無力。而信心就像我們擁有了財物般,可以進行我們想做的事情。


信有四種:

一、淨信:
對於宗教信仰或宗教事務,他認為很一般。當人家來向他募款,他會適當地佈施,但他就只是做而已,沒有特別的目的。其特色是他所累積的功德沒有目標,也沒有祈願,他只是馬馬虎虎的做,沒有特別的方向。所以他們沒有得到特別的利益,只是普通的利益而已。

目前一般大眾多是如此,淨信很容易產生,也很容易損壞,他一下子敬拜一個人,一下子可以能又不敬重了。這種信與智慧不相應,所以他所做的很容易損壞。

二、深信:
帶著智慧,深刻地去做。深信者對於他人的話,會審慎考慮,思考因果。例如正在修毗婆舍那者,知道用智慧觀照名色,知道名色了知的方法,所以智慧日益增長。

當觀照的所緣恰恰好,會知道一切名色的特質,會親眼見到。在禪修過程的每位yogi都知道一切熱、冷……等四大的本質——都有生、滅,舊的都滅去,新的一再產生。他們有智慧了知,這是毗婆舍那的特色。當觀照的心與所緣恰恰好,就不會產生煩惱的心,斷除了暫時的煩惱,那就是尚未證得道智、果智之前,煩惱愈來愈少,稱為暫時的清除。

修了毗婆舍那智的yogi,對於佛、法、僧的信心會越來越強,他們所做的是嚴肅的,所做的善法的目的在於涅槃。用智慧來相信者,稱為深信。

所以禪師說:「你們拿物品來時,都會帶你們回向:『供養的目的在於涅槃……』。」這樣修毗婆舍那智時,會快速得到涅槃,這是助緣。

三、證得信
已得須陀洹果者的信。他們的心裡會產生永遠不會損壞的信,是透過道智、果智證得涅槃的信。須陀洹至少都具有:遵守五戒,對於廣學多聞或比他有財富者不會忌妒,也不會慳貪或吝嗇。他不只是證須陀洹那一生如此,且生生世世都會持五戒,直到證阿羅漢為止。他不會投生到三惡道,只可能到人、天二道而已。只頂多輪迴七世,投生到人道也是高貴的種族,而不會是困苦的人家,肢體也不會殘廢,且相貌莊嚴。

即使輪迴時,他不知道自己是須陀洹,仍會持五戒,縱使他投生到非佛教的家庭,也仍會具足五戒。即使投生到漁夫的家庭,他也不會做殺害生命的事。須陀洹的道德是高貴的,所以要好好修行,向須陀洹學習。他之所以這麼堅固,皆是因為證得信。

四、承來信:
這是菩薩的信。已發菩提心者,遇到在世的佛陀,值佛陀授記說:「你未來當成佛!」從那時開始,發菩提心者就具有承來信,直到成佛為止,都不會損壞、很堅固,稱為承來信。

菩薩從佛授記後到阿僧衹劫,都修持波羅蜜。佛對他授記後,他自己也發願:「有天我將成佛!」而有堅固的承來信。這樣的菩薩,生生世世都在修持時波羅蜜。波羅蜜是以美得來度眾生,或說菩薩的修行叫波羅蜜。共有:佈施(dana)、持戒(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bba)、精進(viriya)、忍辱(khanti)、真實(sacca)、決意(adhitthana)、慈(metta)、捨(upekkha)等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一、佈施波羅蜜
菩薩佈施時,不會分上、中、下對象來結緣。他們會為了他人的利益,持續地培植波羅蜜。他們具有非凡的信心修持波羅蜜,他們的信心、善念的意志力足夠,直到成佛的那一天。

二、持戒波羅蜜
他們不會殺生,還會持別解脫波羅蜜,他們在每一世都會如此培育。

三、出離波羅蜜
他遠離自己的父母親友,尋找脫離三界的方法,視三界如牢獄般。

四、智慧波羅蜜
在世間,需要有智慧才能服務,所以菩薩應懂得世間智、出世間智。所以他一一學習,並教導他人導向涅槃。在輪迴中,有智慧才能辨別是非,所以他不斷地學習、修持。

五、精進波羅蜜
身為菩薩,所作所為都精進不懈地造福大眾。例如造橋、挖水池……為了大眾的利益而不斷圓滿。

六、忍辱波羅蜜
即使受他人讚美、毀謗,他都不會介意,而忍受下來。人家的讚嘆或輕視他都慨然接受,就像大地一般。

七、真實波羅蜜
他不會說謊,他所說的話偏離八不真實,即所見、所聞、所感、所知、所不見、所不聞、所不感、所不知,這八種都不會偏離。

八、決意波羅蜜
為了自己或他人,會去完成所決定的事,就像一座山般,即使暴風雨來臨,依然屹立不搖。

九、慈波羅蜜
他對待眾生,就像保護自己剩下的唯一一隻眼睛。他慈愛眾生,就像水一樣清廉,能給予大地滋潤。菩薩生生世世都修持慈波羅蜜。

十、捨波羅蜜
為了自己或他人而產生的好、壞所緣,他都以平常心面對。

禪師說了大迦比本生經》(Mahakapi Jataka)裡,一個關於「慈悲、忍辱」的故事:

過去佛陀為菩薩時,有一世生為猴子。當牠在尋找水果為食的途中,聽到救苦的聲音,就前往觀看。結果他看到一位掉到山谷裡的人,那個人無法爬出山谷。猴子想著,若沒救出這個人,他會死亡,所以我應該就出這人。

於是,猴子就跳入山谷底,對那人說:「你不要害怕,我會救你!」他就找了一個跟那人一樣重的石頭,測試能否背著石頭跳上山谷。他發現可以順利跳上去,他想,這樣我應可以順利救出那人。猴子就又跳下山谷,跟那人說:「你抓住我的肩膀!」他們就共同跳出山谷了。

因為兩趟來回進出山谷,猴子感到疲累,就對那人說:「我很累,需要休息一下,請你看顧我。」被救起的人心想:「如果我將猴子殺掉帶回去,多好!」所以他就用大石頭砸猴子的頭。猴子驚醒,馬上就跳到樹上。

這人卻迷路在森林了。猴子雖然感到極大的痛苦,但是菩薩可以不顧慮身體的痛苦,也要利益他人。猴子就在樹上跟他說:「你循著我的血跡,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猴子就在前方引路,這人就順利回到家了。

我們要記得的是,菩薩雖然只是猴子,但因為承來信的緣故,他的慈悲依然使他不顧自身。慈心也包括將心比心,有了授記後,都是用生命在幫助眾生。牠只是動物,但因為承來信,仍沒有退縮,慈悲的特質仍非常濃厚。[1]

有發願者,可以跟猴子比照一下,自己在哪裡?有了信,用信心來觀照毗婆舍那,連續不斷地觀照中,煩惱習氣就斷除。一剎那一剎那中,煩惱就減少,就能證道、果智,直達涅槃,不再輪迴。

【補充說明】

要蒙佛授記,須具備八個條件:
1. 人身
2.  男性
3. 因:這是指已證得所需的助緣。即使是男人,他所發的至上願必須在具足所需的助緣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須具足所需的基礎,否則即無效。(此因是指)他必須有能力在聽佛陀開示一首有關四聖諦的偈的當時或剛聽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他必須擁有足夠的波羅蜜才能具備如此證悟阿羅漢果的條件。在還沒有被佛授記為菩薩之前,他應該如何累積這些波羅蜜?《中部註疏》提到:一、他在佛陀座下出家;二、他清淨自己的戒;三、他學習佛陀的教法;四、他修止禪直至證得八定;五、他修觀禪直至行捨智。
4.   遇見佛陀
5.  出家為相信業力果報的沙門
6. 德成就:這是指已證得所需的助緣。即使是男人,他所發的至上願必須在具足所需的助緣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須具足所需的基礎,否則即無效。(此因是指)他必須有能力在聽佛陀開示一首有關四聖諦的偈的當時或剛聽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他必須擁有足夠的波羅蜜才能具備如此證悟阿羅漢果的條件。在還沒有被佛授記為菩薩之前,他應該如何累積這些波羅蜜?《中部註疏》提到:一、他在佛陀座下出家;二、他清淨自己的戒;三、他學習佛陀的教法;四、他修止禪直至證得八定;五、他修觀禪直至行捨智。
7.  增上行:願為佛陀奉獻自己的生命
8.  擁有極強之欲想證悟佛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